别让“规模”与“效率”成
来源/作者:千龙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3日 阅读次数:次
提到规模与效率,我们要从全要素生产率这个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开始,它是分析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认为增长来自三个源泉:效率改善、规模效应以及技术进步。很可惜,大部分企业往往只关注了效率与规模对企业的改变,而对技术进步这个要素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思维狭隘与质量管理的缺失
对规模的追求源于经济学中的一个现象—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即规模增大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企业家往往忽视了它的另一面,随着规模增加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信息传递速度放缓造成的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以及质量的控制失控等,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因此管理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规模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当一个企业正处在如日中天时,管理者做大的激情迫使他们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希望利用规模效应带来成本的降低,压垮竞争对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大家都在大步向前走的时候,你要是不加快脚步就意味着残酷的出局。但是,如果一个企业越是规模依恋,越容易无法自拔,什么事情都希望用规模来弥补,最终当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曾经铸就的强大帝国便会轰然倒塌。
日本最大的电脑内存芯片厂商尔必达提出破产申请,公司目前负债高达4480亿日元,成为日本最近两年来规模最大的破产案。有人曾评论这是由于随着半导体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金融危机、长期走高的日元汇率的影响才导致尔必达的经营业绩不断恶化。但是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其掉入了“规模陷阱”所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两大芯片制造商韩国半导体企业三星电子和海力士公司的股价近期则持续上涨。其实,尔必达的经营早已遭遇困境,日本政府却向它伸出援手,企图用更大的规模优势弥补其劣势。但是这家只关注规模的企业未能及时在技术上做出相应的转变,早已经被其他韩国企业远远甩在了后面,最终不得不惨淡收场。当企业将资源和精力全都投入到规模增长时,往往会忽略创新的动力,忽视了新业务的出现,疏忽自身能力的培育。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哪些能够经得住规模诱惑的企业,它们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剥离那些不必要的“规模”。还记得诺基亚吗,昔日的手机霸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停的推出一系列功能日益完善的产品,但是它却漠视了未来趋势的把握与新市场的开拓。随着苹果手机这种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出现,诺基亚随即卷入了破产倒闭的风波。
三聚氰胺的阴霾还未散去,又闹腾出沸沸扬扬的蒙牛纯牛奶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事件,表面上看是饲料问题引发的原因,实际上还是由于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缺失。在奶业中,出现了万头级的大牧场。以资本投入扩大规模,用规模降低成本,以成本来产生竞争优势,用竞争优势打压竞争对手,成了该行业的另种发展方式。规模产生的效益在其他行业已经很难把握,在奶业这种行业中要利用规模经济可能就更加困难了。中国的天然牧场是相当匮乏的,与中国牧场情况类似的以色列最大的农场也不过约千头奶牛左右。奶牛饲养规模是有上限的,一下子将牧场扩建太大,会导致质量管理难题集中爆发,从而影响产品的品质。首先在饲料管理上,由于其数量庞大,采购成本以及运输成本会大大提高,并且,在潮湿的气候中,干草还会发霉,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饲料管理,管理水平高低直接与产品的质量挂钩。其次,排泄物管理也是一个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据估计万头牧场一年将产生超过50万吨的排泄物,相当于1.2万节火车车厢的重量,这更需要更强的管理能力;再次,当大量的牛生活在一起,很难防止疾病的爆发,管理不善会对牛奶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快速增长规模的背后早已为质量隐患埋下了伏笔,这才有了后来黄曲霉毒素事件的发生。
欲速则不达
对效率的过度追求,有时候反而使得我们丧失了“效率”。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指出,效率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其定义是运用有限资源,使产量最大化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它是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追求的目标,效率意味着成本的最大收益。在这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对每一位企业家来讲,效率都是他们所追求的。但是,正是众企业的追逐才使得“效率”这个原本中立的词语有了一层嘲讽的意味。
随着竞争越发激烈,产品生产的周期正在不断缩短,对成本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将生产外包出去,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既可以减轻成本压力,也可以缩短生产周期以提高效率。丰田让全球制造业进入到大规模、高质量、产品快速更新的精益生产阶段,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这种追求效率的模式使企业陷入了困境。2010年丰田因油门踏板等零件质量问题在全球17次召回,涉及上千万辆丰田汽车,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后,丰田终于认识到了应该回到以顾客需求为核心的理念上来,之前的发展已经让它把这个企业的立足之本忘的干干净净。大量使用第三方零件、通用部件追求效率的模式曾经造就了日本汽车行业的神话,但是正所谓飞得高摔得重,危机的波及范围越大。另一家日本汽车巨头本田也频频陷入“召回门”事件之中。很多厂商都将自己的某些制造环节甚者服务环节外包出去,交给专门生产这些产品与服务的公司去做,最后通过整合完成全部生产与服务链条。以汽车为例,厂商不再自己制造零部件,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将生产外包给供应商,然后采购由供应商加工的零部件来完成整车组装。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获取的汽车零部件都会存在一个可控精细程度及质量的误差,但是在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汽车系统组件中产生了合成谬误,单个组件的误差可能会被放大,出现问题的概率会上升。在外包过程中,将产品生产外包出去的发包方必然要在企业内外进行外包生产质量方面的培训,还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监控,更要仔细分析当所有的环节整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风险。很多质量问题往往就是出现在零部件产品通过验收,而整合环节不善上。改进流程,提高当前业务的效率,看起来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往往是残酷的,对效率的过分追求带给企业经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不得不将自己苦苦经营的成绩毁于一旦。
企业在盲目追求规模与效率的同时,往往离自己的出发点越来越远,它们已经忘记了当时创立企业的根本,忘记了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企业生存的唯一条件。卓越的企业,往往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在追求规模与效率的同时,不断的探索新的技术、新的市场以及新的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企业的基业长青。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思维狭隘与质量管理的缺失
对规模的追求源于经济学中的一个现象—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即规模增大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企业家往往忽视了它的另一面,随着规模增加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信息传递速度放缓造成的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以及质量的控制失控等,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因此管理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规模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当一个企业正处在如日中天时,管理者做大的激情迫使他们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希望利用规模效应带来成本的降低,压垮竞争对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大家都在大步向前走的时候,你要是不加快脚步就意味着残酷的出局。但是,如果一个企业越是规模依恋,越容易无法自拔,什么事情都希望用规模来弥补,最终当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曾经铸就的强大帝国便会轰然倒塌。
日本最大的电脑内存芯片厂商尔必达提出破产申请,公司目前负债高达4480亿日元,成为日本最近两年来规模最大的破产案。有人曾评论这是由于随着半导体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金融危机、长期走高的日元汇率的影响才导致尔必达的经营业绩不断恶化。但是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其掉入了“规模陷阱”所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两大芯片制造商韩国半导体企业三星电子和海力士公司的股价近期则持续上涨。其实,尔必达的经营早已遭遇困境,日本政府却向它伸出援手,企图用更大的规模优势弥补其劣势。但是这家只关注规模的企业未能及时在技术上做出相应的转变,早已经被其他韩国企业远远甩在了后面,最终不得不惨淡收场。当企业将资源和精力全都投入到规模增长时,往往会忽略创新的动力,忽视了新业务的出现,疏忽自身能力的培育。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哪些能够经得住规模诱惑的企业,它们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剥离那些不必要的“规模”。还记得诺基亚吗,昔日的手机霸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停的推出一系列功能日益完善的产品,但是它却漠视了未来趋势的把握与新市场的开拓。随着苹果手机这种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出现,诺基亚随即卷入了破产倒闭的风波。
三聚氰胺的阴霾还未散去,又闹腾出沸沸扬扬的蒙牛纯牛奶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事件,表面上看是饲料问题引发的原因,实际上还是由于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缺失。在奶业中,出现了万头级的大牧场。以资本投入扩大规模,用规模降低成本,以成本来产生竞争优势,用竞争优势打压竞争对手,成了该行业的另种发展方式。规模产生的效益在其他行业已经很难把握,在奶业这种行业中要利用规模经济可能就更加困难了。中国的天然牧场是相当匮乏的,与中国牧场情况类似的以色列最大的农场也不过约千头奶牛左右。奶牛饲养规模是有上限的,一下子将牧场扩建太大,会导致质量管理难题集中爆发,从而影响产品的品质。首先在饲料管理上,由于其数量庞大,采购成本以及运输成本会大大提高,并且,在潮湿的气候中,干草还会发霉,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饲料管理,管理水平高低直接与产品的质量挂钩。其次,排泄物管理也是一个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据估计万头牧场一年将产生超过50万吨的排泄物,相当于1.2万节火车车厢的重量,这更需要更强的管理能力;再次,当大量的牛生活在一起,很难防止疾病的爆发,管理不善会对牛奶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快速增长规模的背后早已为质量隐患埋下了伏笔,这才有了后来黄曲霉毒素事件的发生。
欲速则不达
对效率的过度追求,有时候反而使得我们丧失了“效率”。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指出,效率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其定义是运用有限资源,使产量最大化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它是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追求的目标,效率意味着成本的最大收益。在这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对每一位企业家来讲,效率都是他们所追求的。但是,正是众企业的追逐才使得“效率”这个原本中立的词语有了一层嘲讽的意味。
随着竞争越发激烈,产品生产的周期正在不断缩短,对成本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将生产外包出去,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既可以减轻成本压力,也可以缩短生产周期以提高效率。丰田让全球制造业进入到大规模、高质量、产品快速更新的精益生产阶段,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这种追求效率的模式使企业陷入了困境。2010年丰田因油门踏板等零件质量问题在全球17次召回,涉及上千万辆丰田汽车,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后,丰田终于认识到了应该回到以顾客需求为核心的理念上来,之前的发展已经让它把这个企业的立足之本忘的干干净净。大量使用第三方零件、通用部件追求效率的模式曾经造就了日本汽车行业的神话,但是正所谓飞得高摔得重,危机的波及范围越大。另一家日本汽车巨头本田也频频陷入“召回门”事件之中。很多厂商都将自己的某些制造环节甚者服务环节外包出去,交给专门生产这些产品与服务的公司去做,最后通过整合完成全部生产与服务链条。以汽车为例,厂商不再自己制造零部件,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将生产外包给供应商,然后采购由供应商加工的零部件来完成整车组装。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获取的汽车零部件都会存在一个可控精细程度及质量的误差,但是在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汽车系统组件中产生了合成谬误,单个组件的误差可能会被放大,出现问题的概率会上升。在外包过程中,将产品生产外包出去的发包方必然要在企业内外进行外包生产质量方面的培训,还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监控,更要仔细分析当所有的环节整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风险。很多质量问题往往就是出现在零部件产品通过验收,而整合环节不善上。改进流程,提高当前业务的效率,看起来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往往是残酷的,对效率的过分追求带给企业经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不得不将自己苦苦经营的成绩毁于一旦。
企业在盲目追求规模与效率的同时,往往离自己的出发点越来越远,它们已经忘记了当时创立企业的根本,忘记了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企业生存的唯一条件。卓越的企业,往往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在追求规模与效率的同时,不断的探索新的技术、新的市场以及新的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企业的基业长青。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