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超能力 提高竞争力 TEL:4006-023-060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益知识 > TPM管理 >
全员生产维修的开展过程(1)
来源/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3日 阅读次数:
  推行TPM就是要从三大要素的实现方面下功夫,这三大要素是:
  (1)提高(操作、工作)技能。
  (2)改进(工作、精神)面貌。
  (3)改善(企业、运行)环境。
  即使是在日本的企业里,推行全员生产维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企业的领导层下定决心,而且还要有一套较好的开展程序。全员生产维修大体上分成4个阶段和12个具体步骤,其开展程序可归纳为表1-1。
  四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和作用是:
  (1)准备阶段 引进TPM计划,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这就如同产品的设计阶段一样。
  (2)开始阶段 TPM活动的开始仪式,通过广告宣传造出声势。这就相当于下达产品生产任务书一样。
  (3)实施、推进阶段 制定目标,落实各项措施,步步深入。这就相当于产品加工、组装过程。
  (4)巩固阶段 检查评估推行TPM的结果,制定新目标。这就相当于产品检查、产品改进设计过程。
  下面我们对TPM推进的十二个步骤分别加以讨论。
  步骤1 宣布公司决定,全面引进TPM
  企业领导应对推进TPM充满信心,下决心全面推进TPM,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TPM活动的开始,讲解TPM的基本概念、目标、结果,并散发各种宣传资料。
  步骤2 发动教育和培训战役
  教育和培训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让企业的中下层职工认识推进TPM的好处,可以创造的效益;要冲破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打破操作工只管操作、不管维修,维修工只管维修、不管操作的习惯。另外,要从操作规范、5S做法、维修技能等多方面对工人进行培训。
  在最早的设备兼修阶段,操作工=维修工。那时是因为设备简单,操作工有能力对自己操作使用的设备进行维修。后来随着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日益复杂,发展为设备专修阶段,操作工与维修工有了分工。为什么现在又出现操作工=维修工的新趋向呢?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操作变得越来越简单,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操作环境改善;另一方面,现代工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应提高,有时间、有条件学习和掌握一定程度的设备维修技术。
  步骤3 建立组织机构,推进TPM
  TPM的组织机构是从企业最高TPM推进委员会直到各分厂、车间、工段推进委员会,直到PM小组,层层指定负责人,赋予权利、责任。企业、部门、分厂级的推进委员会应该是专职和脱产的。同时还应成立各种专业的项目组,对TPM推行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解决现场推行困难问题。因此,这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结构。
  TPM推动的组织架构也可以在公司层次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完成。从公司最高领导人——董事长开始,一层层建立TPM推进委员会。上一层的推进委员会成员即是下一层次推进委员会的负责人。
  TPM的组织又像一个金字,从上到下,涉及各个不同部门。
  步骤4 建立基本的TPM策略和目标
  TPM的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目的是什么(What);②量达到多少(how much);③时间表,即何时(when)。也就是说:什么时间在哪些指标上达到什么水平?这一阶段所考虑的问题顺序是:外部要求→内部问题→基本策略→目标范围→总目标。在总目标里包括故障率、非运行操作时间、生产率、废品率、节能、安全及合理化建议等。
  步骤5 建立TPM的主计划
  所谓主计划,即从企业全局考虑建立起来的中心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1)通过减少六大损失,改进设备效率(由专业性的项目小组协助推进)。
  (2)建立操作工人的自主维修程序。
  (3)质量保证。
  (4)维修部门的工作计划时间表。
  (5)教育与培训,提高认识和技能。
  步骤6 抓好TPM的启动,举行TPM的“誓师会”
  誓师会虽然是一个形式,但可以起到鼓舞人心,宣传广告的作用。在誓师会上,企业总经理要作报告,介绍TPM的准备情况、主计划、组织机构、目标和策略。因为TPM是从上到下从参加的活动,在会上应有部门负责人特别是工人表决心。这个大会还应邀请客户、相关协作公司甚至有关媒体参加。
  步骤7 提高设备效率
  关于如何减少六大损失、提高设备效率以及设备综合效率的计算,我们在第七节还要详细介绍。这里,我们主要强调如何发挥专业项目小组的作用。项目小组应该是由维修工程部、生产线机调员(施工员)和操作班组的成员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组成。这种项目小组有计划地选择不同种类的关键设备,抓住典型,总结经验,进行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TPM实施的初期,这种攻关小组的作用尤其明显。他们可以帮助基层操作小组确定设备点检和清理润滑部位,解决维修难点,提高操作工人的自主维修信心。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PM分析方法。PM分析方法的要点是:
  (1) 定义问题。
  (2) 对问题进行物理分析。
  (3) 找出产生问题的所有条件。
  (4) 找出造成或影响条件的设备、材料和操作方法。
  (5) 做出调查计划。
  (6) 调查异常缺陷。
  (7) 制定改进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5S咨询 6S咨询 7S咨询 5S管理咨询 6S管理咨询
7S管理咨询 5S现场管理咨询 6S现场管理咨询 7S现场管理咨询 5S咨询公司
6S咨询公司 7S咨询公司 5S管理咨询公司 6S管理咨询公司 7S管理咨询公司
5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6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7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5S培训 6S培训
7S培训 5S管理培训 6S管理培训 7S管理培训 5S现场管理培训
6S现场管理培训 7S现场管理培训 5S培训公司 6S培训公司 7S培训公司
5S管理培训公司 6S管理培训公司 7S管理培训公司 5S现场管理培训公司 6S现场管理培训公司
  • 张老师
  • 王老师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