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维修概念和观念的变革
来源/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 阅读次数:次
设备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也是满足市场所期望产品的产量(P)、质量(Q)、成本(C)、交货期(T)的物质保证。设备维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PQCT)然而,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设备维修体制、维修观念和维修方法己暴露出了一些不够科学性和经济性的问题,引起了设备工程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现代设备和生产系统向大型、高速、精密的方向发展。这些发展基于三个特点,一是设备的功能增多,各工作单元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二是设备的工作单元增多,结构越来越复杂;三是设备的工作环境复杂化,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例如大型钢厂、电站、流程化企业、数控设备等。任何一种维修系统要处理的随机故障和各种信息是巨大的,对维修体制、概念、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设备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等方面的研究和关注比以前更加重视。
其次,在计划经济或短缺经济时期,设备管理工作是高度集中的,企业对国有的设备只有安全使用和维护的责任,而没有任何经营处置的权力。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也是建立在定时计划检修和人员的高度责任心上,而不是建立在基于先进技术水平的科学决策和有关的法制制度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维修体制不可能彻底变个模样。这是因为人类自身不可能避免惰性、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既不能彻底抛弃过去的一些陋习,又使一些新的制度、方法、观念染上“病毒”,不能实施有效的功能。
第三,资金、效益和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想立即得到彻底的改进,希望寻求一个快速地、一次性解决所有维修效率问题的“捷径”,但这种捷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人们可以从近十几年来企业维修机制的实施效果和时间来分析,无论是引进的方法,还是自己创新的制度,都需要做很多工作,不可能几天就完成,寻求持久有效的维修大纲的人们不应该忘记改进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越是有深度、有广度的思维和方法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决策的效果就越好。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就是在众多传统维修观念不能应付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系统逻辑功能维修的方法。它适合于现代企业设备系统维修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