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成功之道
来源/作者: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4日 阅读次数:次
2011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大型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经济不景气、金融危机、人力资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面对愈发严峻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眼光投向了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反过来,企业的转型也推动了经济的转型,而这种变化进一步敦促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转型之路。
面对错综复杂、不进则退的经济大势,无数中国企业在转型之路上跌跌撞撞的摸索着。最终成功的企业们,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正如柔软的河蚌包裹沙砾、成就珍珠需要经历重重磨难和痛苦,企业转型升级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纵观近年来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不难发现,企业转型的执行和规划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原先的依靠投资或廉价劳动力、消耗大量资源拉动收益,到现在的效率型、资本节约型、创新型、多元化经营型、可持续发展型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一系列研究表明,企业转型并不是一定能成功的。2011年《经理人》研究发现,企业转型成功率通常不到50%;《2012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经过一系列的转型变革,中国500强利润率仍然不到5%,企业转型升级艰难……
为何企业转型的探索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确定转型方向和类型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关键因素?这还要从企业转型升级本身说起。
企业转型的关键
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种全局视角的商业智慧,是一种建立在对经济、环境远眺基础上的商业模式、理念和制度的转换,横跨战略、运营、研发、文化、人力资源等多个维度,绝非单靠引进新技术和产品就能实现的。说起企业转型,有几个名词被反复提起:创新、资源、管理、可持续。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以来企业长期关注点,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相较于大多浮于表面“喊口号”、“为创新而创新”、重视理论“难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而言,管理效能提升和资源配置优化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
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升,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成熟阶段、市场趋于饱和的局面,企业也应该反思自身,逐渐由激进向稳健经营转变。作为稳健经营的有效途径,整合并合理利用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和效能的需求日益凸显,然而这一点却常常被急剧扩张、高速成长、更多注重眼前利益和业务收益的中国企业们所忽视。
有一则故事说,梭子鱼、虾和天鹅一起发现一辆装满食物的车,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他们使尽力气,可怎样拖、拉、推,小车还是一动不动。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向前游去,究竟谁对谁错?反正,在他们看来,都使劲了。中国一些企业恰恰就如同故事里的动物们,虽然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却在实践过程中因为管理不善、效能过低、管理协调不畅、资源分配方向混乱、人力物力分配能力欠缺,倒在了转型路上。管理效能和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转型升级的软肋。
基于对200余家国内企业的长期跟踪和研究,元年诺亚舟研究院认为,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根据当前环境和经济形势,结合总体战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最终提高管理效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绩效和收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管理会计助力企业管理效能提升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管理过程中效果最明显的,是对财务管理的提升,这也是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核心之一。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对财务指标的量化能够清楚的衡量和观察企业转型的效果和效率,清晰明了,可以看作是企业的“晴雨表”,为企业转型升级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德鲁克还说过,“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学会”财务管理,最立竿见影、卓有成效的,则是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财务虽然不能代替生产经营,但能提升企业价值。”多名CFO都信奉这样一个理念,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践了财务精益管理。
管理会计工具诞生以来,通过精益化的财务管理,对管理效能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互联网和移动应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借助信息化提高效率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率先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美国GE、杜邦与通用汽车等企业成为《财富》杂志“全球 500强”榜单上的“常客”,全球500强企业无一例外都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ABC作业成本法降低成本、改进流程、减少返工率,联手JIT精益生产大大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已经成为很多制造业企业的必备工具;上线费用控制系统后,从297家金融类以外的上市公司情况看,2011年上半年,三项主要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重下降1.06%……
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企业吸取并运用到转型升级中去,以管理会计促进财务管理提升为出发点,带动价值创造,进而形成管理提升的良性循环。
元年诺亚舟研究院根据12年深耕财务咨询领域的经验认为,首先要明确财务管理的地位,其次要加快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以信息化为支撑平台,使财务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才能提升管理效能,促进企业转型。
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实现的精益化财务管理,相对而言是一种小投入、大效果的策略,能够在转型升级路上提升企业防御力和生存能力,更是企业成长的积淀。它侧重于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并创造价值,对提高企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资源使用效率有着令人瞩目的作用。
其中有四种工具尤为重要:BI(商务智能),全面预算管理,成本费用控制和集团管理控制。BI软件通过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企业转型所需的知识或洞察力;全面预算管理支撑企业战略落地,指明企业资源分布方向,帮助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和资金进行转型升级;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和集团管理控制的相关软件可以从外部“堵”住资金流失,更能从内部“疏”理流程、确保财务流沟通顺畅。
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厂家研制了成熟的系统平台和软件,如元年E7-FPM财务绩效管理套件,包含E7-planning全面预算管理、E7-CC费用管控、ABC作业成本管理等软件,并且基于BI架构、使用HFM财务报表合并系统,可以有效分析集成财务数据、提高财务效能。此外企业还可以借用外脑,问策专业财务咨询公司来实施相关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面对错综复杂、不进则退的经济大势,无数中国企业在转型之路上跌跌撞撞的摸索着。最终成功的企业们,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正如柔软的河蚌包裹沙砾、成就珍珠需要经历重重磨难和痛苦,企业转型升级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纵观近年来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不难发现,企业转型的执行和规划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原先的依靠投资或廉价劳动力、消耗大量资源拉动收益,到现在的效率型、资本节约型、创新型、多元化经营型、可持续发展型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一系列研究表明,企业转型并不是一定能成功的。2011年《经理人》研究发现,企业转型成功率通常不到50%;《2012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经过一系列的转型变革,中国500强利润率仍然不到5%,企业转型升级艰难……
为何企业转型的探索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确定转型方向和类型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关键因素?这还要从企业转型升级本身说起。
企业转型的关键
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种全局视角的商业智慧,是一种建立在对经济、环境远眺基础上的商业模式、理念和制度的转换,横跨战略、运营、研发、文化、人力资源等多个维度,绝非单靠引进新技术和产品就能实现的。说起企业转型,有几个名词被反复提起:创新、资源、管理、可持续。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以来企业长期关注点,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相较于大多浮于表面“喊口号”、“为创新而创新”、重视理论“难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而言,管理效能提升和资源配置优化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
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升,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成熟阶段、市场趋于饱和的局面,企业也应该反思自身,逐渐由激进向稳健经营转变。作为稳健经营的有效途径,整合并合理利用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和效能的需求日益凸显,然而这一点却常常被急剧扩张、高速成长、更多注重眼前利益和业务收益的中国企业们所忽视。
有一则故事说,梭子鱼、虾和天鹅一起发现一辆装满食物的车,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他们使尽力气,可怎样拖、拉、推,小车还是一动不动。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向前游去,究竟谁对谁错?反正,在他们看来,都使劲了。中国一些企业恰恰就如同故事里的动物们,虽然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却在实践过程中因为管理不善、效能过低、管理协调不畅、资源分配方向混乱、人力物力分配能力欠缺,倒在了转型路上。管理效能和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转型升级的软肋。
基于对200余家国内企业的长期跟踪和研究,元年诺亚舟研究院认为,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根据当前环境和经济形势,结合总体战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最终提高管理效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绩效和收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管理会计助力企业管理效能提升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管理过程中效果最明显的,是对财务管理的提升,这也是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核心之一。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对财务指标的量化能够清楚的衡量和观察企业转型的效果和效率,清晰明了,可以看作是企业的“晴雨表”,为企业转型升级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德鲁克还说过,“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学会”财务管理,最立竿见影、卓有成效的,则是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财务虽然不能代替生产经营,但能提升企业价值。”多名CFO都信奉这样一个理念,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践了财务精益管理。
管理会计工具诞生以来,通过精益化的财务管理,对管理效能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互联网和移动应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借助信息化提高效率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率先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美国GE、杜邦与通用汽车等企业成为《财富》杂志“全球 500强”榜单上的“常客”,全球500强企业无一例外都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ABC作业成本法降低成本、改进流程、减少返工率,联手JIT精益生产大大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已经成为很多制造业企业的必备工具;上线费用控制系统后,从297家金融类以外的上市公司情况看,2011年上半年,三项主要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重下降1.06%……
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企业吸取并运用到转型升级中去,以管理会计促进财务管理提升为出发点,带动价值创造,进而形成管理提升的良性循环。
元年诺亚舟研究院根据12年深耕财务咨询领域的经验认为,首先要明确财务管理的地位,其次要加快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以信息化为支撑平台,使财务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才能提升管理效能,促进企业转型。
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实现的精益化财务管理,相对而言是一种小投入、大效果的策略,能够在转型升级路上提升企业防御力和生存能力,更是企业成长的积淀。它侧重于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并创造价值,对提高企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资源使用效率有着令人瞩目的作用。
其中有四种工具尤为重要:BI(商务智能),全面预算管理,成本费用控制和集团管理控制。BI软件通过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企业转型所需的知识或洞察力;全面预算管理支撑企业战略落地,指明企业资源分布方向,帮助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和资金进行转型升级;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和集团管理控制的相关软件可以从外部“堵”住资金流失,更能从内部“疏”理流程、确保财务流沟通顺畅。
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厂家研制了成熟的系统平台和软件,如元年E7-FPM财务绩效管理套件,包含E7-planning全面预算管理、E7-CC费用管控、ABC作业成本管理等软件,并且基于BI架构、使用HFM财务报表合并系统,可以有效分析集成财务数据、提高财务效能。此外企业还可以借用外脑,问策专业财务咨询公司来实施相关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