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益管理在今天企业的意义,南京浦镇公司总经理李定南说:“市场、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市场的取得关键靠技术和管理双轮驱动。精益生产是企业‘两化融合’和‘工业4.0’的基础,引入精益管理对浦镇不亚于一场革命。”
“开始引入精益生产,大家一时不知怎么干活了”
精益管理既是一种生产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哲学思想,简单来说,精就是节约,益就是效益,以最小的资源(如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空间等),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
这种管理方式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因为它对企业管理做出的承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
实施精益管理,一般先在某一个工厂车间试行,在取得信心和经验之后,再推广到其他部门乃至整个企业。并据此对后面的供货商也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
精益管理,就是流水线作业,节拍化生产。简单来说,首先打乱原来的班组制度,试行工作区制。在浦镇,一个车间划成7大工区,每个工区34个工位,每个工位对应固定人员。每个人每天干固定的工作内容,材料有送货车负责配送。
怎么保证东西不送错、质量有保证?从库房的货位、物料、物料包、人、车、工区、工位实行7级条形码管理,每种材料与每个工位、每个员工一一对应。系统通过传感器将人员、时间、空间和物料连在一起,通过物联网实行可追溯的生产流程管理。
每个员工被要求做到5个“S”:即常整理(SEIRI,处理掉不必要的)、常整顿(SEITON,打理好必需品)、常清扫(SEISOU,保持工区整洁)、常清洁(SEIKETSU,保持个人良好状态)、常学习(SHITSUKE,按章作业),又被称为“五常法则”。
“过去每个工人自己去库房找物料,大家挤成一团,相互干扰。现在我们看着电视屏幕工作,轻松愉快,工作还不易犯错。”孟亚师傅介绍说。
“引进精益生产,开始车间工人的抵触情绪很大。因为原来大家习惯的作业方式停下来,一时不知道怎么干活了。这样足足有一个星期。”当然,第二、第三个星期就好了。工作效率很快就明显提高。
“精益道场”带来企业生产全链条的管理变革
在浦镇厂区一栋不起眼的楼房内,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开放式办公区引人瞩目。走廊的学员照片,门口的衣冠镜,墙上的管理口号,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学习培训的地方。培训主管付朝阳告诉我们,这就是企业导入精益管理的“黄埔军校”:“精益道场”。
巨大的办公区被划分为几个大的教室,教室门口的墙上标语告诉人们这里培训课程的大概内容:“流程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二化融合,实物流与信息流双流同步。”
“精益生产是个新事物,要让大家都接受,怎么办?必须通过管理道场培训。就像当年孙中山通过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人,毛主席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革命理论,浦镇公司邀请管理咨询专家,为企业开展工艺、设计和管理三方面培训。”付朝阳介绍说。
据了解,培训内容高度实战。车间怎么生产,这里怎么培训。这里的工艺、设计、管理内容与车间工作内容完全一样。工人从这里走出去,在车间工位上重复操作,而且要求不能走样。
离散为主,流程为辅,装配为重点,车辆装备类的生产制造就是将单独的零部件组成最终成品,更多地属于离散型工业生产。过去这类企业的最大问题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无保证,交货期不准时。
实行精益生产,在做到标准化、准时化的同时,质量明显提高。过去一个人负责几十个零部件的组装难免出错,有错误还难以追溯。现在每个工位的上下游相互监督,有问题系统通过手机自动提醒。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大批机器人已经派上用场,机器人替代工人的结果是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准时化,为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工业4.0奠定了基础。
精益生产开始在老厂区试行。老厂区生产铁路上的屯兵车。改革之前全厂一天生产一辆车就不错了。精益管理之后,开始一天生产三、四辆,现在每天生产14辆!
去年以来,浦镇公司实施“1 1”工程,就是与浦镇每一个零部件对应的每一个供应商,都要实现精益管理,按照精益标准组织自己的生产与供应,从而实现与浦镇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节拍。
质量提高,交货期提前,市场马上积极回应。上海、苏州等业主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供货。
自2004年到2014年,浦镇车辆公司经济效益从10亿元左右增长到109亿元,增长10倍,精益生产和管理功不可没!
采访后记制造企业,从早期的人工作业,到后来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再到后来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现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有人通俗地称之为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
工业4.0应该从哪开始?一位德国专家说过:“没有精益生产的基础,一上来就搞工业4.0,那是瞎花钱!”为什么?因为工业4.0需要有工业2.0、工业3.0的基础。
精益生产、精益管理正是工业4.0的基础。以浦镇公司的轨道车辆生产制造为例,由于有了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配送化、节拍化、标准化,才有了浦镇公司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及部分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但是记者注意到,尽管该公司已经实现生产管理的高度自动化、节拍化和数字化,但是作为一家典型的工业制造企业,浦镇公司是否已经完全达到工业4.0的国际标准?如果还没达到,那么离完全工业4.0还有多远?
据介绍,目前该公司生产过程中还有一些环节无法数据化,比如一些总装环节零部件的加工,一些设备和零部件的维护和保养,由于很难通过检测的数据化实现数字化,要达到工业4.0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但是看得出,南京浦镇公司,这家从一百年前的旧中国一路走来的大型工业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正在不断走向新的地平线!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