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管理—用心管理与用力管理
来源/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0日 阅读次数:次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者?管理是通过别人来做好工作的过程;管理者是对别人工作负责的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0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证明,我们在缩小了同国外发达国家历经百年的泰罗科学管理差距的同时,又正在面对着现代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如何做好管理,成为了值得探索与实践的新课题。而心力管理体现的正是企业家对管理学的实际需要,也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者的客观要求。
管理是科学。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价值在于系统地研究企业组织与管理过程中的个体人和群体人及其相互关系。管理的实质是同人打交道。管理者的作用在于使企业组织中的别人变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管理工作的互动、交叉、聚散、流程及其持续不断的创新,其基本动力来源于人。人就是人,不要把人单纯看作企业的工具。心力管理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抓住了管理学这个精髓,反映了管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管理者在管理时要有心,要用心。管理者要把单纯“赚钱”转变为“修心力”的管理过程,要用心动形成心力的智慧,赢得人心,做到四两拨千斤。一个企业只有有了心力,才会“人心齐,泰山移”,众志成城。因此众心合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管理是艺术。管理学的实践应用价值在于具体地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原理来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单纯在课堂上学懂舞蹈课程,不等于就掌握了舞蹈技巧。同样的,管理是一种实践,一个过程,一门艺术,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特点。从事管理工作,必须在企业实践和市场竞争环境中摸索、体验、感受、经历,既难以事先灌输,也难以事后复制,更无法归纳为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技巧就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最简便快捷的方式接近管理目标,避免无功而返或事倍功半。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管理学家不仅要确立经济学家面临的发展目标问题,更要着重解决实现目标的“搭桥过河”方法问题。比如管理者可以用“磨合法”解决员工心智培育问题;用“短信法”解决管理中的情感沟通问题;用“做馒头法”解决传承中的管理创新问题;用“眉批法”解决员工激励问题;用“走棋式法”解决产品的市场竞争问题等。这些管理方法具体、生动、务实,都能体现“管理是艺术”的真谛。
管理是手艺。管理学在企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同管理者本人对管理理论和管理信息的理解及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尤其是受到管理者个人在管理工作中的手感、质感、分寸感、操作感及其对人物与事件的判断、选择、微调能力的影响。每个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都有自己最有体会的感性案例,包括成功案例或失败案例。关键在于管理者自身是否具备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能否找到符合管理规律的有用案例。对管理者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这种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以江苏黑松林黏合剂厂为例,1997年,该厂成为当地第一家公司制改造的试点企业。由于当时该厂拖欠员工工资现象严重,人心涣散,濒临破产,改制后的公司管理之路如何走,成为该厂的一大难题。该厂的管理者就是通过转变改制前的工厂管理思路,站在员工的角度,换位换心,以员工工资作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想员工所想,端出暖人心的员工薪酬改革方案,让员工将心比薪,变人心涣散为人心凝聚,从而使企业呈现出活力与合力的新局面。而且该厂管理者还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学习与培训,不断引导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善用其心,自净其心,发自内心,增加爱心,消除恶心,共同实现心心相印的企业和谐发展愿景。
管理是科学、艺术、手艺三者的有效结合。管理的科学理论是抽象的,但却是普遍的共同的规律;管理的艺术技巧是具体的,但却是常青的变化的行为;管理的个人手艺是差异的,但却是真实的多元的存在。管理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实现科学、艺术、手艺三者的有效结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心力管理,乃是管理学三维度即科学、艺术、手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心力管理包含着用心管理与用力管理相结合的丰富内涵。管理必须用心,还要赢得人心,即使面对困境,也切忌心灰意冷。心决定力,即人心深处,往往存在着起决定作用的某种力量。思维决定行为。心力管理就是管理者依据自身的心思与能力、精神与体力、思维与行为,发自内心做好管理工作的精神力量。心力管理是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的结合,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管理制度与管理文化的结合。对企业文化来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就是化人。企业文化是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人员认同的价值观。以心力管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企业管理者获得管理信息的渠道,必将形成信息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的企业良性循环发展局面并成为长寿型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