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认识及反思班组建设
来源/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阅读次数:次
“文化”是西方近200年来诞生的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许多哲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想从各自的角度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在其各自专业学科内也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说,文化区别于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生命自觉活动及结果的产物,同时又具有历史积淀与民族记忆而构成独特的人文环境,影响、育化、塑造进而规定着人生命本身及当下生命存在的状态。中国人具此概念却有2000多年的历史,《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而“文化”。
文化问题的提出:上世纪初“五四运动”中国人名义上打倒了“孔家店”,割断了现代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显性的文字联系,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们,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变成西方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与民族记忆所构成的人文环境,在浑然不觉中仍然影响、育化、塑造进而规定着我们的生命及生命存在的状态,在“骨子里”我们仍然是中国人。然而,企业及企业活动形态不是从中国文化中自然诞生的,汉语“企业”一词源自日语,英语本意是“获取盈利的工具”,是在“资本”需要流通才能增值,并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中而产生的盈利形式——也就是说,是从西方文化“生化”出来并随着西方“船坚炮利”轰开中国大门,与“资本”和“科学”一同“闯进”中国,中国人被迫与被动地接受了它(洋务运动)。班组建设却是中国人在企业里所展开的一项“生命创造”活动——以马恒昌及“马恒昌小组”为代表的中国工人,在建国初期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而产生“主人翁”意识,认为新社会的工作不仅仅只是谋生,而是在为自己、也为别人创造幸福及幸福生活,从而在班组劳动中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基层员工“自主管理”和“技术改善”活动——从“劳动雇佣”转变为“劳动占有”到“劳动奉献”的价值认知,其实质是颠覆了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企业哲学及思想。
社会主义实质上比资本主义进步,从本质上更符合人类共同富裕及大同发展的方向,由于我们“绝对化”“形式化”的原因而事与愿违——例如,班组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劳动过程中绝对地强调“劳动奉献”而使“劳动占有”名存实亡,故而仅存“形式”而失去“生命”。为了唤起“效率”,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企业哲学及思想重新影响我国。所以,从文化视角认识班组建设,更深刻理解中国人在班组建设中的“生命创造”,并为“生命创造”创造条件就显得必要了。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从文化起源那一刻开始,并使文化具有其本原性。文化起源的初始因素与人所存在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人及人的生命活动、与之不同的“对应”与“适应”,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并决定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随着一个民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类型,自然环境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
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以雅典城邦为代表境内多山,不适合发展农业而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又由于临海具有良好的港湾便于贸易,故而形成以贸易为主体的海洋文明,所构成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崇尚“人格独立、平等交换、遵守契约”,也就是说重视人的“个体价值”本位,具有“自然——法理——权利——功利”等关键词而形成“主客二分”,由此构成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
中国文化的源头在黄河流域,由于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极易发展农业形成自给自足,人们固定从事生产,从家庭发展到家族直至宗族聚集而居,故而形成以农业为主体的农耕文明,所构成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崇尚“人格互倚、等级秩序、遵守服从”,也就是说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本位,具有“生命——伦理——义务——义理”等关键词而形成“主客和合”,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文化导致人的差异性:只有通过与西方人的比较才能认识我们自己,下面这个故事说明我们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异性。
上世纪初,在上海火车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英国人坐中国人所拉的黄包车到此,下车后给黄包车夫一张面额较大的英镑并要求找零,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普遍穷困无法找零,故而黄包车夫要求给小额钞票为此争执不下。他们的争执引来一群中国人围观,其中一位中国人问这位英国人“是不是坐火车”,英国人回答“是”。这位中国人好心提醒这位英国人“火车将要开了”,可是这位英国人不管不顾、仍然一味与黄包车夫争执。这位好心的中国人又问英国人“你的火车票是不是很贵”,英国人回答“是”。这位好心的中国人劝导这位英国人说,“你想想,耽误时间你坐不上这趟火车,即使把余下的零钱找回来给你,相比较你还是要吃大亏”。其结果是这位英国人宁肯火车不坐,也要把零钱“争”回来。为什么?因为在他的自我意识里“要求找零钱”是他的权利,他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坐火车或者不坐火车也是他的权利及权利的自由选择,不存在侵害的问题。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西方人一般做判断时是在“内在自我”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在“权利”基础上的“事实”与“法理”,并以此为依据“决定”自己的行为,构成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中国人一般做判断时是在“人际自我”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在“利害”基础上的“情势”与“伦理”,并以此为依据“变通”自己的行为,构成以“价值判断”统摄“事实判断”——这是文化差异导致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人格及心理特征。
差异性与班组建设的关系:班组建设从“起始本源”到“目的意义”,与西方文化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与矛盾性。企业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初始构建的本源及价值所体现的是“资本功利”——人与资本通过“契约”关系“交换”劳动时间,由此构成“人对劳动的意义”是为“资本”增值服务——人是工具。班组建设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初始构建的本源及价值所体现的是“生命创造”。这是由于劳动者在企业中具有“主人翁”的价值认知,所以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构成“劳动对人的意义”是创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人是目的。
具体到人的层面理解,西方文化所育化的西方人很容易“法定”地适应企业活动形态的客观要求,能根据企业活动形态的客观要求决定、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但却是没有“生命激情”的理性行为。班组建设却是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生化”的企业里、自发展开的一项“群体意识”活动,相比较西方人很难在企业里展开类似于此的活动,中国人在此项“群体意识”活动过程中,不仅能根据企业活动形态的客观要求决定、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而且具有“生命激情”——相互提携、呵护、竞赛与影响,从而共同进步。
从文化视角反思班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阴阳平衡”“过犹不及”,甚至提出“物极必反”的警告。然而,纵观60多年以来的班组建设历程,从文化视角探究,却值得我们反思:班组建设活动是从自发“生命创造”开始的,为什么到现在所存在的状况却是班组建设“组织形式”普遍于自发“生命创造”,反而使企业功利达不到预期?
究其原因,是我们在班组建设活动过程中“工具理性”绝对化,即把班组建设作为实现“功利预期”的活动工具,而丢掉了“价值理性”即“生命创造”本身,反而延误“功利预期”目的的达到。例如,前30年突出人的“劳动奉献”而“虚拟”人的“劳动占有”,使人的“生命创造”失去支撑;后30年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企业哲学及思想重新影响我国,围绕企业功利预期“直观性反应”,同样使人的“生命创造”失去支撑——其本质意义体现在“人是工具,不是目的”。
解决之道:班组建设不能只向“物”(功利),班组建设必须回归本源走向“心”(生命),我心走进你心,你心走进我心,一人之心化成大家之心,化成天下之心,“心即宇宙”和合为一。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文化问题的提出:上世纪初“五四运动”中国人名义上打倒了“孔家店”,割断了现代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显性的文字联系,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们,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变成西方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与民族记忆所构成的人文环境,在浑然不觉中仍然影响、育化、塑造进而规定着我们的生命及生命存在的状态,在“骨子里”我们仍然是中国人。然而,企业及企业活动形态不是从中国文化中自然诞生的,汉语“企业”一词源自日语,英语本意是“获取盈利的工具”,是在“资本”需要流通才能增值,并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中而产生的盈利形式——也就是说,是从西方文化“生化”出来并随着西方“船坚炮利”轰开中国大门,与“资本”和“科学”一同“闯进”中国,中国人被迫与被动地接受了它(洋务运动)。班组建设却是中国人在企业里所展开的一项“生命创造”活动——以马恒昌及“马恒昌小组”为代表的中国工人,在建国初期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而产生“主人翁”意识,认为新社会的工作不仅仅只是谋生,而是在为自己、也为别人创造幸福及幸福生活,从而在班组劳动中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基层员工“自主管理”和“技术改善”活动——从“劳动雇佣”转变为“劳动占有”到“劳动奉献”的价值认知,其实质是颠覆了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企业哲学及思想。
社会主义实质上比资本主义进步,从本质上更符合人类共同富裕及大同发展的方向,由于我们“绝对化”“形式化”的原因而事与愿违——例如,班组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劳动过程中绝对地强调“劳动奉献”而使“劳动占有”名存实亡,故而仅存“形式”而失去“生命”。为了唤起“效率”,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企业哲学及思想重新影响我国。所以,从文化视角认识班组建设,更深刻理解中国人在班组建设中的“生命创造”,并为“生命创造”创造条件就显得必要了。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从文化起源那一刻开始,并使文化具有其本原性。文化起源的初始因素与人所存在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人及人的生命活动、与之不同的“对应”与“适应”,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并决定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随着一个民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类型,自然环境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
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以雅典城邦为代表境内多山,不适合发展农业而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又由于临海具有良好的港湾便于贸易,故而形成以贸易为主体的海洋文明,所构成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崇尚“人格独立、平等交换、遵守契约”,也就是说重视人的“个体价值”本位,具有“自然——法理——权利——功利”等关键词而形成“主客二分”,由此构成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
中国文化的源头在黄河流域,由于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极易发展农业形成自给自足,人们固定从事生产,从家庭发展到家族直至宗族聚集而居,故而形成以农业为主体的农耕文明,所构成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崇尚“人格互倚、等级秩序、遵守服从”,也就是说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本位,具有“生命——伦理——义务——义理”等关键词而形成“主客和合”,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文化导致人的差异性:只有通过与西方人的比较才能认识我们自己,下面这个故事说明我们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异性。
上世纪初,在上海火车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英国人坐中国人所拉的黄包车到此,下车后给黄包车夫一张面额较大的英镑并要求找零,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普遍穷困无法找零,故而黄包车夫要求给小额钞票为此争执不下。他们的争执引来一群中国人围观,其中一位中国人问这位英国人“是不是坐火车”,英国人回答“是”。这位中国人好心提醒这位英国人“火车将要开了”,可是这位英国人不管不顾、仍然一味与黄包车夫争执。这位好心的中国人又问英国人“你的火车票是不是很贵”,英国人回答“是”。这位好心的中国人劝导这位英国人说,“你想想,耽误时间你坐不上这趟火车,即使把余下的零钱找回来给你,相比较你还是要吃大亏”。其结果是这位英国人宁肯火车不坐,也要把零钱“争”回来。为什么?因为在他的自我意识里“要求找零钱”是他的权利,他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坐火车或者不坐火车也是他的权利及权利的自由选择,不存在侵害的问题。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西方人一般做判断时是在“内在自我”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在“权利”基础上的“事实”与“法理”,并以此为依据“决定”自己的行为,构成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中国人一般做判断时是在“人际自我”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在“利害”基础上的“情势”与“伦理”,并以此为依据“变通”自己的行为,构成以“价值判断”统摄“事实判断”——这是文化差异导致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人格及心理特征。
差异性与班组建设的关系:班组建设从“起始本源”到“目的意义”,与西方文化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与矛盾性。企业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初始构建的本源及价值所体现的是“资本功利”——人与资本通过“契约”关系“交换”劳动时间,由此构成“人对劳动的意义”是为“资本”增值服务——人是工具。班组建设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初始构建的本源及价值所体现的是“生命创造”。这是由于劳动者在企业中具有“主人翁”的价值认知,所以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构成“劳动对人的意义”是创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人是目的。
具体到人的层面理解,西方文化所育化的西方人很容易“法定”地适应企业活动形态的客观要求,能根据企业活动形态的客观要求决定、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但却是没有“生命激情”的理性行为。班组建设却是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生化”的企业里、自发展开的一项“群体意识”活动,相比较西方人很难在企业里展开类似于此的活动,中国人在此项“群体意识”活动过程中,不仅能根据企业活动形态的客观要求决定、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而且具有“生命激情”——相互提携、呵护、竞赛与影响,从而共同进步。
从文化视角反思班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阴阳平衡”“过犹不及”,甚至提出“物极必反”的警告。然而,纵观60多年以来的班组建设历程,从文化视角探究,却值得我们反思:班组建设活动是从自发“生命创造”开始的,为什么到现在所存在的状况却是班组建设“组织形式”普遍于自发“生命创造”,反而使企业功利达不到预期?
究其原因,是我们在班组建设活动过程中“工具理性”绝对化,即把班组建设作为实现“功利预期”的活动工具,而丢掉了“价值理性”即“生命创造”本身,反而延误“功利预期”目的的达到。例如,前30年突出人的“劳动奉献”而“虚拟”人的“劳动占有”,使人的“生命创造”失去支撑;后30年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企业哲学及思想重新影响我国,围绕企业功利预期“直观性反应”,同样使人的“生命创造”失去支撑——其本质意义体现在“人是工具,不是目的”。
解决之道:班组建设不能只向“物”(功利),班组建设必须回归本源走向“心”(生命),我心走进你心,你心走进我心,一人之心化成大家之心,化成天下之心,“心即宇宙”和合为一。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