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对产品的品质管理。它们的管理思想和措施与各自的文化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质管理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品质管理模式和日本品质管理模式。
美国是品质管理的发源地,无论是“统计品质管理法”还是“全面品质管理法”都源于美国。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品质管理思想、品质管理组织制度和品质管理方法,被称为美国品质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的品质管理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技术;其后主要依靠事后检验;现在则是以预防为主。首先,美国企业普遍重视产品质量。美国企业界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有自己的选择权,这就是向生产者投“货币选票”,为了吸引这些选票,企业必须尽量了解消费者需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其次,美国企业强调质量的综合特性。他们认为质量特性主要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产品应该融这五大特性于一身,产品质量应该是这些特性的总和。再次,美国企业推崇“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他们虽然也注意成品的检验,但更注重工序过程中的预防,把质量问题控制在产品形成之前。第四,美国企业非常强调高层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企业最高层领导人员都要接受品质管理培训,他们的工资、红利及其他奖励都要视品质管理成绩而定,有的企业品质管理成果在红利和奖励中的比例甚至达到40%。第五,美国企业特别注重质量指标的完成。他们将质量指标分解得很细,落实到每道工序和每个人,产品要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检验,追求100%的合格率。
美国企业的品质管理组织制度是与其品质管理思想相适应的。首先,品质管理围绕高层领导和品质管理专家来实施,质量经理和品质管理专家在品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次,将解决质量保证问题的权力分散,各部门在质量经理和专家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只有问题比较普遍时才向上级部门报告。再次,常设管理机构和临时管理机构并存。除质量促进委员会、可靠性委员会等常设品质管理机构外,美国企业还经常为特定目的设立临时品质管理机构,如福特汽车为生产专用部件而成立的临时工作小组等。第四,美国企业还十分重视质量检验工作,积极改进质检仪器,提高质检人员素质。
美国企业的品质管理方法主要是全面品质管理,它是60年代初期由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费根鲍姆创立的,其基本内容是:企业全体员工及其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
日本企业则从自身实际和日本文化出发,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品质管理模式。先看看日本企业的品质管理思想。首先,日本企业树立了“无次品”的品质管理观念。一般国家认为把废品率降到1%以下意义不大,可是在日本公司的质量图表上,废品率不是以百分之几表示,而是以百万分之几表示,长远目标——是零。日本企业还宣传“每个废品都是宝”的观念,对废品进行仔细研究,找出品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日本企业品质管理是面向消费者的。日本工业标准将品质管理定义为:“品质管理是经济地生产合格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体系,或者是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日本企业也认为“品质管理就是发展、设计、生产和服务于一种优质产品,这种产品应是最经济、最有用,并使消费者满意”。因此,他们提出“最现实的质量好坏标准就是顾客是否满意”,“百分之一的次品对顾客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次品”。再次,追求产品的适用性,不以合格率为主要标准,扩大产品优等率。第四,日本企业重视品质管理中人的因素,强调全员参与品质管理。
日本的品质管理组织制度同样体现了他们的品质管理思想。第一,重视基层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的品质管理职能。第二,重视加强产品形成早期阶段的管理,把品质管理的重点放在设计方案、加工样品、调整工艺流程等阶段,事先把好质量关。第三,注意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搞形式主义、突击生产、超负荷运转。第四,跨企业组织品质管理协作。日本企业从外部购入的零部件占到制造成本的一半以上,为了保证质量,企业间相互真诚的质量保证就极为重要。第五,进行普遍的品质管理教育。
日本企业的品质管理方法在美国企业品质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首先是从全面品质管理发展成为全公司甚至全社会品质管理,公司内部从董事、经理、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直至一线技术工人,公司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全员参与。其次,日本企业重视质量问题,十分注重对质量问题进行“诊断”,找出毛病。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