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我国还在由传统的品质管理过度到全面品质管理的途中,然而还没摆脱传统的品质管理。质量低下是一个不能争辩的事实,全面品质管理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缺乏战略统筹
全面品质管理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质量总方针、总目标。遗憾的是在全面品质管理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战略策划。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品质管理时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全面品质管理没有完全结合到企业的整体方针、策略和目标中去,未能结合到整个经营活动中去。
把达到技术标准看成是最高和最终的质量目标
许多品质管理人员对质量的实质含义的理解往往一开始就错了。他们常常说,我们制定了技术、工艺、质量标准,我们的产品都和质量标准相符合,因此质量可以了。这种质量概念纯粹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质量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要求企业树立“用户第一,顾客满意”的质量经营观。因此,企业制订质量标准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仅仅以达到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满足。为了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制定的标准,不能是随意的,而应当是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让不同消费者认可的。用户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技术标准是从彼此不同、各有特点的各个具体工程中抽象出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我们没有顾及用户的感受,将技术标准强加于他们,就有可能伤害用户的感情,从而使我们失去用户的支持。
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片面观点
这是有关质量认识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认识。事实上对质量形成机制和施工工艺的新研究表明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现代生产中,质量是注入产品的。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加强研究,使产品一开始就符合消费者需求,可以显著地提高质量。同时推行价值工程,改善制造工艺,从而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
质量方针和质量工作存在盲目性
一旦工程出了质量问题,便会互相推诱;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各部门都忙于“救火”,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或对已做过的事,时过境迁则无从谈起,今天发生在甲身上的质量事故,虽经过废品分析会、工程质量会等,形式上似乎对甲做到了“三不放过”,但过了一段时间类似的质量事故又在乙身上发生了。
品质管理过程中缺乏全员参与
我国民营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品质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而实际上,品质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品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品质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虽然全面品质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只要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不断的改善全面品质管理,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更高,让企业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