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管理的变迁:从细胞到根基
来源/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0日 阅读次数:次
班组建设早期,很多人曾形象地把班组比喻为企业的细胞组织,强调班组在企业中的不可缺性;而今,更多管理者则把班组比喻为企业的根基
50年前,老一代班组职工站在旧中国的废墟上,与年轻的共和国从历史的新起点上一起出发,开始走向伟大复兴之路。50年后,经过几代班组职工的努力奋斗,百万班组已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制造大国的基石,站在了又一个崭新的起点。回顾50年班组发展的历程,我们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先进班组,走出了一条班组建设的辉煌之路。
历数中国企业班组成长的三个历史阶段我们看到,在班组建设早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说起企业发展和班组建设时,都不约而同地形象地把班组比喻为企业的细胞组织,强调的是班组在企业中的不可缺性;而随着班组在祖国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承担的责任和完成的历史使命的逐渐清晰,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则更乐意站在时代的高度,把班组比喻为祖国建设和企业大厦的根基,强调的是班组在企业中创新、创效和稳定大局的宏大作用。尤其在国家改革、企业改制中,这一作用就更加明显。在祖国发展壮大的60年中,企业班组也实现了从细胞到根基的拓延,这一历史跨越,堪称为中国班组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笔,是广大的班组职工靠自身努力和奋斗共同完成的:
一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既着眼于班组现有条件,又不受现有条件的束缚和限制,大力开掘班组和自身潜力,全面提升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集中体现在以王进喜等为代表的班组团队身上。无数班组团队面对各种缺憾和陌生领域,没有经验就自己创造经验,条件不成熟就自己创造条件,物质技术条件不够就靠体力的付出,靠土办法解决问题。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得以在国家一穷二白、经济基础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够面对各种封锁,挺过艰难曲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了实力,创造了条件;才可能创造出让那些印象里仍停留在长袍马褂时代的外国人所惊讶的中国奇迹。
二是我们始终坚持在工作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从60年实现革新成果1174项的马恒昌小组,到包起帆带领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吊装班和创出“振超效率”的许振超带领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吊桥队,到由班组长创造的创新班组管理模式,无不体现了班组职工不迷信权威、善于利用外来技术又不依赖于外来技术、敢于突破世界纪录、永不停息的创新追求。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发明创造更成为当代班组的一大亮点。创新让我们紧跟时代,实现超越,让我们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同时,也强有力地夯实了企业的牢固根基。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股好的班组力量在支撑着。
三是我们始终紧跟世界潮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班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班组管理逐步从计划命令式向民主开放式的方向发展,从单纯为了完成任务,逐步向人本化、全面和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激励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和班组长在班组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职工个性得到张扬,积极性获得极大调动,职工参与到班组管理的各个层面。因为管理方式的不断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积极的姿态,以创建和谐企业、和谐世界的理念,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与世界先进管理方法实现了对接,推动了班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在中国班组建设的历史上,却是漫长而浓墨重彩的一笔。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班组建设60年,是逐步开放的60年,是不断进步的60年,是自强不息的60年,是持续创新的60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60年。60年,群星闪耀,步履坚实。无数英模、能手、标兵用自己闪光的足印,照亮了班组建设60年征程;无数班组职工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垒筑起共和国坚强的身躯。
今非昔比,现在,我们的机器设备更加现代化,工作环境大大改善,职工文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元,收入也从吃不饱肚子到跨进小康,许多企业早已走向世界。但60年来我们追求进步、融入世界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自立自强、不断创新和勇于超越的精神一丝也没有改变,我们已经把优良传统融入时代精神,成为个人新的追求和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
而今,面对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班组建设愈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班组建设的魅力也在抗击金融危机的行动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发展,是班组建设的第一要务。这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在崭新的征程中,实现班组建设与发展的新跨越。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50年前,老一代班组职工站在旧中国的废墟上,与年轻的共和国从历史的新起点上一起出发,开始走向伟大复兴之路。50年后,经过几代班组职工的努力奋斗,百万班组已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制造大国的基石,站在了又一个崭新的起点。回顾50年班组发展的历程,我们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先进班组,走出了一条班组建设的辉煌之路。
历数中国企业班组成长的三个历史阶段我们看到,在班组建设早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说起企业发展和班组建设时,都不约而同地形象地把班组比喻为企业的细胞组织,强调的是班组在企业中的不可缺性;而随着班组在祖国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承担的责任和完成的历史使命的逐渐清晰,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则更乐意站在时代的高度,把班组比喻为祖国建设和企业大厦的根基,强调的是班组在企业中创新、创效和稳定大局的宏大作用。尤其在国家改革、企业改制中,这一作用就更加明显。在祖国发展壮大的60年中,企业班组也实现了从细胞到根基的拓延,这一历史跨越,堪称为中国班组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笔,是广大的班组职工靠自身努力和奋斗共同完成的:
一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既着眼于班组现有条件,又不受现有条件的束缚和限制,大力开掘班组和自身潜力,全面提升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集中体现在以王进喜等为代表的班组团队身上。无数班组团队面对各种缺憾和陌生领域,没有经验就自己创造经验,条件不成熟就自己创造条件,物质技术条件不够就靠体力的付出,靠土办法解决问题。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得以在国家一穷二白、经济基础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够面对各种封锁,挺过艰难曲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了实力,创造了条件;才可能创造出让那些印象里仍停留在长袍马褂时代的外国人所惊讶的中国奇迹。
二是我们始终坚持在工作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从60年实现革新成果1174项的马恒昌小组,到包起帆带领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吊装班和创出“振超效率”的许振超带领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吊桥队,到由班组长创造的创新班组管理模式,无不体现了班组职工不迷信权威、善于利用外来技术又不依赖于外来技术、敢于突破世界纪录、永不停息的创新追求。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发明创造更成为当代班组的一大亮点。创新让我们紧跟时代,实现超越,让我们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同时,也强有力地夯实了企业的牢固根基。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股好的班组力量在支撑着。
三是我们始终紧跟世界潮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班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班组管理逐步从计划命令式向民主开放式的方向发展,从单纯为了完成任务,逐步向人本化、全面和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激励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和班组长在班组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职工个性得到张扬,积极性获得极大调动,职工参与到班组管理的各个层面。因为管理方式的不断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积极的姿态,以创建和谐企业、和谐世界的理念,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与世界先进管理方法实现了对接,推动了班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在中国班组建设的历史上,却是漫长而浓墨重彩的一笔。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班组建设60年,是逐步开放的60年,是不断进步的60年,是自强不息的60年,是持续创新的60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60年。60年,群星闪耀,步履坚实。无数英模、能手、标兵用自己闪光的足印,照亮了班组建设60年征程;无数班组职工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垒筑起共和国坚强的身躯。
今非昔比,现在,我们的机器设备更加现代化,工作环境大大改善,职工文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元,收入也从吃不饱肚子到跨进小康,许多企业早已走向世界。但60年来我们追求进步、融入世界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自立自强、不断创新和勇于超越的精神一丝也没有改变,我们已经把优良传统融入时代精神,成为个人新的追求和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
而今,面对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班组建设愈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班组建设的魅力也在抗击金融危机的行动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发展,是班组建设的第一要务。这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在崭新的征程中,实现班组建设与发展的新跨越。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