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引进和应用
来源/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3日 阅读次数:次
一、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引入
我国企业自1978年起,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引进和实施今面质量管理。为了鼓励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1981年设立了国家质质量管理奖。10年之后的1991年,这项奖励制度因种种原因停止了。1987年,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发布并被我国转化为国际标准,在认证制度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开始按ISO9000标准建立和运质量管理体系,客观上起到了规范和建立一个满足顾客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随着贯标认证的广泛开展和获证企业、复评企业的增多,“认证之后怎么办?”“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益?”等成为摆在我国企业面前必须面对和思后的问题。
为了引导和帮助广大企业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中国质量协会开始通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小范围的质量奖评审试点,推动企业学习、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1993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有关质量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该法规定:“对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提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质量奖励制度”。根据以上规定和要求,在引进学习和总结试点实验的基础上,中国的质量协会于2001年正式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2006年更名为“全国质量奖”)计划,参照世界各国质量奖的评价标准和评审程序,制定了全国质量奖的评审标准和工作流程,每年评审、表彰在质量经营方面表现卓著的申报企业(详见第十四章)。随后全国陆续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及行业陆续开展了地方、行业质量奖的评审和表彰。实践表明,质量奖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建立追求卓越的意识,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也为广大企业提供标杆学习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拥护。
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发布及其作用
质量奖虽然定一种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手段,但每年的获奖企业数量很少。为了引导我国广大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国家质检总局会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中国质量协会及近年参与全国质量奖标准制定、评审的专家和获奖企业的代表,于2004年研究制定了国家标准GB/T19580一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19579一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这两项标准于2004年8月31日发布,2005年1月1日开给实施。
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国家标准发布,这在全世界也是首创,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对通过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视。制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目的包括:
1)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2)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3)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践方同进行沟通和共享;
4)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份学习机会的工具。
标准参照国外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等7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详见第二章)。
标准明确了其适用于“追求卓越的各类组织”,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自我评价的准则,二是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卓越频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立即积极关注、采用和学习。从2005年,全国质量奖和各地方、行业质量奖的评审基本采用GB/T19580标准;获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要实施卓越绩效准则;“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改为“实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评选以准则为依据,要求提供自评材料。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我国企业自1978年起,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引进和实施今面质量管理。为了鼓励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1981年设立了国家质质量管理奖。10年之后的1991年,这项奖励制度因种种原因停止了。1987年,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发布并被我国转化为国际标准,在认证制度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开始按ISO9000标准建立和运质量管理体系,客观上起到了规范和建立一个满足顾客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随着贯标认证的广泛开展和获证企业、复评企业的增多,“认证之后怎么办?”“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益?”等成为摆在我国企业面前必须面对和思后的问题。
为了引导和帮助广大企业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中国质量协会开始通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小范围的质量奖评审试点,推动企业学习、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1993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有关质量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该法规定:“对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提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质量奖励制度”。根据以上规定和要求,在引进学习和总结试点实验的基础上,中国的质量协会于2001年正式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2006年更名为“全国质量奖”)计划,参照世界各国质量奖的评价标准和评审程序,制定了全国质量奖的评审标准和工作流程,每年评审、表彰在质量经营方面表现卓著的申报企业(详见第十四章)。随后全国陆续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及行业陆续开展了地方、行业质量奖的评审和表彰。实践表明,质量奖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建立追求卓越的意识,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也为广大企业提供标杆学习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拥护。
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发布及其作用
质量奖虽然定一种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手段,但每年的获奖企业数量很少。为了引导我国广大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国家质检总局会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中国质量协会及近年参与全国质量奖标准制定、评审的专家和获奖企业的代表,于2004年研究制定了国家标准GB/T19580一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19579一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这两项标准于2004年8月31日发布,2005年1月1日开给实施。
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国家标准发布,这在全世界也是首创,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对通过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视。制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目的包括:
1)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2)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3)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践方同进行沟通和共享;
4)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份学习机会的工具。
标准参照国外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等7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详见第二章)。
标准明确了其适用于“追求卓越的各类组织”,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自我评价的准则,二是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卓越频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立即积极关注、采用和学习。从2005年,全国质量奖和各地方、行业质量奖的评审基本采用GB/T19580标准;获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要实施卓越绩效准则;“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改为“实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评选以准则为依据,要求提供自评材料。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