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就是找到正确的问题——《金矿》作者的精
来源/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6日 阅读次数:次
前言:
《金矿》被视作精益制造的“最浅显易懂的案例小说”。在制造领域,这本小说开启了众多管理者对于精益制造的认知。
最近,《新制造》专访了《金矿》一书的作者:MichaelBalle。他讲述了再次创作《金矿2》的动力,并深入剖析了他对于精益制造的理解和思考。
他认为,精益的实施过程中应该责任明确,而非大包大揽。相比较精益专家,MichaelBalle“更愿意当一名精益教导者,这样责任会更清晰。”他还认为,“人远比系统或者制度重要。复杂的体系并不能有助于精益的实施,只有懂得手脑并用的项目经理,才是精益最可靠的保证。”
“精益就是找到正确的问题,并正确地解决它。如果你找到的是错误的问题,那么就算完美解决,也无法获利。”
这是一位寻求精益之中的真理之士。他将热情都倾注于写作和收藏。写书则是他明晰求知路径的工具。作为读者,以阅读小说的心态来分享这一学习的过程,不失为一种乐趣。
1975年,MichaelBalle的父亲正在美国做供应商管理。当时他从工作中体会到管理者并没有学会很好地运用精益工具。
基于“如何使精益更加适合企业生产”这一考虑,MichaelBalle决定和父亲一起写一本书——以小说的形式撰写《金矿》。这本书想要阐述的主旨是:“如何运营一个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去学会如何管理这个动态的体系。”但MichaelBalle父亲的职业理想是成为CEO。而MichaelBalle的职业是作家。他们常常分享着各自对于精益的有趣见闻,MichaelBalle父亲的目的是为了让公司运作的更好,而Michael则想要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却成就了《金矿》一书两个视角交叉所造就的生动而实用的内容。
时隔多年,Michael又撰写了《金矿(2):精益管理者的成长》。这本书以小说形式讲述主人公由“追求短期效益、注重精益工具应用”到逐渐明白“精益是学习改善、不断进步”的故事。与前一本书《金矿》相比,《金矿(2):精益管理者的成长》更侧重于人的问题,体会公司总裁、工厂经理、班组长、操作员工以及公司里各个不同层级与部门的人们,在公司通过实施精益变革进行自救的过程中,在传统与精益的两种不同管理方式下,经受的煎熬与成长。
这个过程告诉读者,精益远不止是一些方法、工具的应用。更是观念和管理方式的彻底转变。
做“传教士”而非精益经理
“记住,作为管理者,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忘记精益。”MichaelBalle认为作为管理者并不一定要成为精益专家,而是学会如何去教一位计划管理者使用精益的工具来管理一个体系。最大的困难就是管理者没有把精益带进来,去训练计划经理思考精益,实施精益。
泰勒(Taylor)曾经说:“一个很好的专业工程师,能够协调大脑和双手。”大脑被称作工程师,双手是一线生产经理。精益永远需要大脑和双手两种力量的协调。
当MichaelBalle和项目经理工作时,甚至并不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如果项目经理想要通过精益方式去做改善,MichaelBalle会在一旁观察,拭目以待。——仅仅充当教授的角色。“学习是通过犯错来实现,这样才可以走的更远。”
此外,MichaelBalle强调管理者不应被工具所束缚,而应该运用工具,激发大家的创造性,去带领大家共同思考和实施。
在真实的企业变革中,“客户至上”以及“通过培养人去实现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虽然有各种工具,但它们并不是“改善流程”的工具,而是把问题显现出来,帮助大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工具。
无论是看板、标准化工作,还是5S,这些工具的作用都是帮助工作团队建立一个标准,使得偏离标准的状况能够很容易被发现。然后,工作团队必须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去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解决它。
任何的解决方案都只是一个实验方案,也可以说只是“半仙”。如果这些工具不能改变做工作的人对自己工作流程的思考方式,那么它们就是失败的。“我一直努力告诉我的客户和学生,TPS是一个“活”的系统,而非只是一个工具箱或路线图,必须把它变活才能真正理解它,因为它在不断地发展演化。然而,企业界仍然非常热衷于寻找一个清楚、实用的工具箱和路线图。”杰弗瑞·莱克,《丰田之道》作者如是说。
MichaelBalle认为,如果领导者不了解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内在动力,他们也就不能算是好的领导者——充其量不过是在管理一个官僚化的流程而已。
但是反过来,如果过依赖于精益工具的应用,企业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无休止地增加精益技术,或者引进新的工程技术,这反倒成了企业发展的负担,使人们觉得为了实践精益技术和工具而去发展企业。何况新的技术解决了一个旧的问题,同时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企业应该在稳定的体系下活学活用精益工具。
成功在于着眼于正确的问题
在中国,有人是美国风格,喜欢为企业制定计划,开发大量程序实现精益。也有人是日本风格,更强调实践。而MichaelBalle认为,对于精益制造,这两种理解都走入了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纠结于复杂而庞大的技术体系中。技术永远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创造学习之路。精益专家的作用在于,教一线员工快速学习,确保他们能通过自己学到东西。
第二个误区在于,精益并不意味着稳定。日本精益的精神是:前进,前进,去做,去实践。这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很多人不喜欢高风险,多样性。他们认为不稳定会产生问题。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约束企业同样会产生问题,继而他们更加缩手缩脚,问题会变得更糟糕。
MichaelBalle呼吁要学习的是“前进,前进并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计划有想法的改变。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前进,前进!
另外,MichaelBalle认为完美的体制并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在精益发展中,人们形成了复杂的体系,为的是稳定各个因素。
但一旦人们以动态的眼光来做精益。你会发现“找到正确的问题,并解决掉它”最为关键。
因为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问题,就算没有很好的解决,你也会赚很多钱。而如果你一直停留在错误的问题上,即使解决的很好,也不会有什么收益发生。
MichaelBalle质疑很多精益专家,是否曾细想过公司的商业机遇和市场是什么?真正的挑战是什么?什么使精益产生效益?
答案就是着眼于正确的事情。其次,在这个问题上,前进,前进,前进。在这里,问题就是团队合作。例如怎样让销售经理和设计部经理和生产部经理一同工作。这就是CEO的工作了。精益就有很多的技术去帮助你完成团队合作,很好的工具才能有好的结果,工具很重要,因为它能够让周围的人们思考问题。对于减少销售量的问题,需要所有部门一起思考,一起考虑流程,一起做出计划,一起选择不同的产品,一起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记得计划是什么。团队合作就是,我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从不同的功能角度去理解。
成功在于不断学习和前进,并且聚焦于正确的问题。
好的精益在于团队
MichaelBalle对成功的定义是:第一,成功是量变的结果。其次,现在赚到钱是不是意味着明天一样赚到钱?我们现在赚到钱,是否也做一些聪明的事情让我们能够明天也赚钱。最后,前进,前进,前进!
而在实践中,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管理者必须有团队意识,必须为每个人做出改变,需要了解身边的同事,经手的产品,才能在成熟的流程中,改进进而成功。
实行精益很重要的是要建立团队。
举个例子,销售经理经常会和生产经理产生争执,原因在于他们在各说各话。销售经理不希望缺货,而生产经理更注重生产和库存的状况。
管理者需要让生产经理了解销售经理的想法,然后让销售经理宣传推广并且销售完库存。问题达成一致,才能获得对精益的有效推动。“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立足于正确的问题”。
JamesWomack说过:“经营一家好的企业,你和你的CEO需要确定策略。然后招聘优秀的销售人员,制造人员等等。你告诉他们做什么,然后他们去执行。而杰出的企业并不这么做。杰出的CEO,找到好的员工之后,告诉大家我想这么做,但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起来讨论。CEO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
拥有好的团队,才会让企业在冰雪中亦能高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