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超能力 提高竞争力 TEL:4006-023-060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益知识 > 六西格玛 >
6sigma的本质与形式
来源/作者: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阅读次数:
  
  六西格玛的本质就是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质量管理问题。
  当我们在一个项目关闭做审核时,如果文档显示,这个项目历程是按照DMAIC或者DMADV的思路,层层剥茧式分析直达根源,其间娴熟地使用各种工具引导推理,利用充分的数据一浪高过一浪地有力论证,置不可辩驳的方案和绩效于案上,真是一个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有口皆碑的6Sigma项目啊!
  然而世上完美之事总是凤毛麟角,我们见过的项目有九成不是这样的:如果它的思路没有那么明晰,只使用了少量的工具,个别步骤也缺少,数据不是那么充分,这个项目如何评价?多半我们会提出意见,希望负责人重新修改,但是负责人就会很疑惑:思路不那么明确,方向并不清晰,这是事实,因为6Sigma就是要解决那些不知道原因和措施的问题嘛;数据少,有时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收集,有时是事件频率所限,现实就是我们公司的研发过程基础测量体系不健全,没有充分的样本数据,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收集到满足统计要求的样本量了再改善呢?如果因为这些原因,这个项目不能通过6Sigma认证,在项目结束之后重新修饰的话,这不是搞形式主义吗?
  究竟在6Sigma项目中,哪些是形式?哪些是本质?我也疑惑了。思考良久,我也不能为自己找到答案,于是我把自己的疑问拿出来与一些黑带沟通,逐渐有了一个大概的脉络,在此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争鸣。
  要区分6Sigma项目的本质与形式,首先要区分6Sigma的本质与形式。何谓本质?就是觉得某个事物之所以是它而非别的什么东西的特征,是最重要的必要条件。我认为,从内而外,6Sigma的核心是“ACFC”(以客户为中心)和“追求卓越”,它的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上,而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以下五个方面:
  (1)Y=f(x),即由问题找原因;
  (2)AllX’sàKPIVs,即从所有可能的原因中找出少数关键因子;
  (3)“实际à统计à实际”,即从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的问题;寻找统计意义上的解决方案,然后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
  (4)数据说话,即尽可能的量化;
  (5)逻辑严谨,即环环相扣的推理和验证。
  由他们再向外延伸,就会出现我们熟悉的一些symptom。这个单词本意是医学上的“症状、表征”的意思,在此我用它来表示,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判断是否6Sigma事物。
  为了引导大家做到从Y找X,6Sigma有一系列的方法论,如DMAIC、DMADV/DFSS、MFSS、SFSS等等。从高端流程的角度看,它们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如DMAIC,五个阶段分别是明确定义问题,确定现状水平和目标,寻找关键原因,实施改进措施,实施控制措施以长期保持改进的绩效。从详细流程的角度看,它们又有各自的步骤,如DMAIC的十二步法、DMADV的十五步法,而这些就是经常被人称为“sigma八股”的地方。它是不是形式?我认为是的。如每个阶段,是不是一定需要有三个步骤?不一定。但是,这些步法有它存在的理由:它能够帮助大家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帮助大家明确每一阶段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如果是新手上路,我建议你按照这个操作;如果你已经清楚这个阶段要做的事,而且按照你自己的方式也有把握做好,那么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东西。例如DMAIC的定义阶段,目标就是定义问题,问题哪里来?或者有很多问题时,需要确定哪个是我们要改善的问题,就需要按照客户的需求,所以有了VOC。我们找到的问题就是CTQ;而依据“数据说话”的原则,需要把CTQ量化,就是Y。这就是定义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定义阶段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开始,如何保障我们的投入有收益呢?就像普通的项目管理一样,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成立团队,制定公约,进行工作结构分解等等。做这些事情是否就能够保障成功?不能,谁也不能保障成功,只是依据经验这样做能够提高成功的几率而已,这也是“实践à统计à实践”的应用之一呢。
  再说“AllX’sàKPIVs”,筛选掉不显著的原因,可以使用很多种方法和工具,并不局限于因果矩阵、鱼骨图、图表分析、FMEA等等,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这些工具不是必需的,只要能够达到筛选的目的,什么工具合适就用什么,甚至不在6Sigma工具箱中的也可以。同样的道理,因为需要“数据说话”才会强调量化现状、量化目标,做完了FMEA需要对RPN>100的因子进行数据的验证,以及SPC来观察流程控制的能力。而“需求下行,能力上行”是对“逻辑严谨”的最好注解,它也符合朱兰博士“最小反馈环”的理念。
  所以,一个6Sigma项目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自己判断:哪些是本质特征?那么它不可以被忽略;哪些是形式?它可以被替换,也可以按照需要被抛弃。
  更加广而言之,在与广大员工的沟通中,有不少人提出:做6Sigma项目本身就是在搞形式主义,而写文档更是不胜其烦,是形式化的体现。说到这些,我们不得不分析一下目前的局势:6Sigma在我们的企业中处于什么位置?
  拿出企业文化手册,6Sigma赫然与e化、国际化同列;拿出2003年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迄今为止,我们培养了多少名黑带,多少名绿带,一年为公司创造效益多少亿。我们的表述多么符合6Sigma的特征,在用数据和事实来证明6Sigma的合法地位,然而这些都是纸面上的,6Sigma最重要的是什么?它往日在别处的辉煌,说明它要成为企业文化,能够改变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难题。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自己做的怎么样?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方式是否6Sigma?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有没有思考过用还是不用6Sigma差别在哪里?如果说通过认证的人数证明我们在培养人才,那么与此前的自己相比,思维方式有多少改变?与其他人相比业绩有多少提高?就是说,这种方式对人对事,它的价值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如果我们都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怎么能有影响力?怎么能让别人自愿地加入我们的行列?怎么向领导申请资源来做他认为不太有价值的事情呢?没有资源,没有支持,6Sigma怎么实施?
  然而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比过去我们有了一些进步,然而比起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些泄气吗?我们还要不要做下去?无法抉择时就看看初衷吧:推进6Sigma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的企业成长的需要,无需赘述,所以再难也要有人做,那么我们“在其位,谋其政”。形式服务于内容,为了在人心不向的情况下,保障6Sigma实施的力度,“考核导向”就出现了。为了加强运作的管理和衡量6Sigma实施的状况,“6Sigma项目”就出现了。为了统一把握项目的质量,设立了认证委员会,对需要参加认证的项目进行审核,审核自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然而公司“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无法一一了解项目过程,就只有通过项目文档来“透视”,所以“提交项目阶段文档”就出现了。
  由于考核细则中加入了对部门绿带人数和项目数量的考核条款,一些部门领导原本打算学过6Sigma就忘的,现在不得不重视这件事,难免会有怨言——至少也会有“腹诽”,为了应付考核而做,这是不是形式化?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当初在GE,韦尔奇为了推进6Sigma,把年终奖的40%拿出来按照6Sigma的业绩来分配,对此当年是不是也有很多人说形式化?但是现在GE称6Sigma是他们的DNA,于是他们可以不用这么大张旗鼓地推进了。而我们,目前只有极少数人拥有了6Sigma的DNA,大多数人还拿它当张皮袍披着,如果没有了考核的压力,只怕立刻就脱了去了。实施6Sigma是公司的需要,考核导向是推进的需要,而考核的权重就体现了公司支持的程度,我们做的够不够呢?
  以项目的形式运作6Sigma解决问题的过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领导对于解决问题的关注,对于资源和进度的保障,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几率,但是其中必然有为了管理的需要而额外增加的内容,如立项审批的流程。有不少人说它的操作极繁琐,有些不需要填写的字段还必须填,如电话号码,可是不填写就无法提交,让人不能理解。而作为负责人完成一个项目也是绿带认证的一个必要条件,于是有些人为了认证就把已经解决的问题,用6Sigma的外衣包装一下,不求甚解只求过关。在这个过程中,不用6Sigma照样解决问题,6Sigma的价值何在?对于企业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多赔付了项目运作的成本;对于个人就是一张证书而已。负责人心满意足而去,留下的是周围知晓真情的人,对于6Sigma的质疑:难道6Sigma就是包装的功夫?6Sigma得不偿失啊!凡此种种,不禁让我们自己也心虚:“项目还要不要做?”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既可以保障使用6Sigma解决问题的效果,又能够避免这些弊端呢?
  说到包装,很多同事,还有一些外面咨询公司的黑带大师,都称赞我们黑带写PPT文档的功夫高,又快又好!那是啊,整天看这个、写这个,自然练就出来了。可是我现在一听这个话就不舒服,因为我听到了不少声音:“写文档太烦了!”“让我做项目可以,写文档我不干!”为什么要写文档?为了记述项目的历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整理文档的过程既能总结项目的得失,又便于与他人交流。正如我上文分析6Sigma的本质与形式,除了文字说明还有图片,这图就是一种形式,它本身并没有增加文字的内容,但是能够增进别人的理解,这就是这种形式的价值。不愿意写文档也不是从6Sigma开始的,CMM有句名言:“人人都抱怨别人不写文档,人人都不愿意自己写文档。”
  以上三者是我们听到员工抱怨最多的。正如一句名言:“我们不仅要善于打碎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请大家把更多的关注放在积极地改善上:我们能不能找到其它更加有效的方式,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又充分减少繁琐的形式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在寻找,可是现在我还没有找到。所以,在没有找到答案之前,当前条件下我想还需要它们。但是为了6Sigma能够早日摆脱这些形式化的外衣,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和员工的DNA,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努力提高这些实施方式中6Sigma的内涵,避免纯粹的形式占据了上风;
  (二)挖掘6Sigma真正的价值,独一无二的价值。
  总而言之,形式化的话题是个敏感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也许片面和肤浅,但是我想我们首先要有勇气来面对自己的问题,然后求解决。不是大家都说黑带能力强吗?如果自己的问题尚且不敢面对、不能解决,怎么敢大言说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呢?(完)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5S咨询 6S咨询 7S咨询 5S管理咨询 6S管理咨询
7S管理咨询 5S现场管理咨询 6S现场管理咨询 7S现场管理咨询 5S咨询公司
6S咨询公司 7S咨询公司 5S管理咨询公司 6S管理咨询公司 7S管理咨询公司
5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6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7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5S培训 6S培训
7S培训 5S管理培训 6S管理培训 7S管理培训 5S现场管理培训
6S现场管理培训 7S现场管理培训 5S培训公司 6S培训公司 7S培训公司
5S管理培训公司 6S管理培训公司 7S管理培训公司 5S现场管理培训公司 6S现场管理培训公司
  • 张老师
  • 王老师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