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书掀起的“风暴”
来源/作者:中国机电工业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8日 阅读次数:次
“风暴”卷及每个员工
2004年8月,仪征双环总经理程德兴动员全体员工认真学习《没有任何借口》和《细节决定成败》这两本书,公司统一采购,下发至各科室、车间,并要求员工在学习之余,每个人写几篇学习心得,组织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促进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双环报”(仪征双环的厂报)开辟版面,连载了员工学习这两本书的读后感。员工窦朝举在《细节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写道:“我们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国外同行,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很多人未能在各自岗位上关注细节,未能严格按照过程控制制度规范细节要求展开各项工作,未能去发现和解决需要我们及时改善的细节问题!”
员工杨明则认识到了:只有把日常工作中的小事一件件做对、做好了,才能保证公司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才不会发生临时的“救火”现象,才能保证公司各项重要指标的完成。
“拜读《没有任何借口》,使我受益匪浅。”员工荣仁勇如此感慨,“我们很容易就会问:西点军校能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靠的是什么呢?做事不找任何借口就是最恰当的答案!”
“想做事,找问题;不想做事,找借口”,这句话不但已经成为了仪征双环每个员工的口头禅,而且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这一原则。仪征双环综合管理部部长梅华林告诉记者:“现在,遇到困难就找借口的员工是越来越少了;相反,遇到困难后主动想方设法去解决的员工则越来越多了。”
据了解,目前,仪征双环生产现场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员工比以前明显关注细节。生产现场采用可视化管理,机器转动盘上用红线作了明显的转动方向标志;以前专用油瓶没有任何标志,以致于员工盛油时,常盛得过多或过少,现在则用红线标出盛油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进出密封式生产现场时,员工都会仔细看看门是否已经锁好了,是不是还有一些门缝,以免污染生产现场。
“风暴”起因
在与记者交谈中,程德兴表示,这场“读书风暴”是十分必要的。“工人最主要的工作是生产,不可能读那么多书,只能选择一些有益的书,而这两本书阐述的理念是我们员工亟需的。或许再过一两年,我还会要求员工再复习这两本书。”
他还向记者坦言:“无论知名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松懈,不注意细节,观念上需要转变的员工。这书很符合我的胃口,我更想和员工们一起分享。希望员工通过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或许正是程德兴这样重视员工的文化素养,才使仪征双环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目前,仪征双环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农机厂发展成为汽车行业赫赫有名的“环老大”,产品与大宇重工、潍柴、一汽大柴、锡柴、广西玉柴、上柴等近100家主机厂配套,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覆盖率达80%以上,连续17年产销量勇夺同行魁首且跻身世界十强。
“仪征双环能有今天的成绩,完全靠一种精神在支撑。”从1984年起任厂长,至今已当了约二十年仪征双环当家人的程德兴总经理深有体会,“我们公司发展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得不断前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而一个人,需要用思想来装备。”
作为仪征双环人,需要用什么思想来装备呢?现今最流行的是“创新”,但程德兴并不完全苟同。他认为只需一小部分人去创新,充当火车头,而更多的人应该服从指挥,这正是《没有任何借口》很符合他胃口的一大原因。
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程德兴也是推崇有加,他觉得仪征双环的每一名员工都应领会这书中的精髓。他向记者解释:“我们活塞环行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像计算机等新兴科技,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善,从细节下手。”
据了解,每一个活塞环都要经过40多道工序(有些产品更多),才能完工。但是忽略了某一个工序的某一细节,就会造成不良品。对此,作为高级工程师的程德兴总经理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解释:“生产过程中,如果每个环节都做好,注重每个细节,每一道工序都有一点点的改进,也就是说,每个员工在自己工作范围内尽管只比以前做好一点,哪怕只做好了一点点(程总再三强调),经过40多道工序后,我们产品就会有很大的改进。相反,就算我们生产过程中,废品只占千分之一,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大损失。”
“风暴”与TPM同行?
当今论管理,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似乎是“细节”。在书店浏览财经图书,会发现好多都是谈论精细化管理的书籍,什么《细节决定成败》、《决定成败的49个细节》、《细节是魔鬼》、《细化管理》等等,其中,《细节决定成败》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但仪征双环并不是从推荐员工看《细节决定成败》的那一天起才关注“细节管理”,早在2001年起,仪征双环就到上海等一些地方调研,并于2002年初开始导入TPM管理模式,聘请了上海博正咨询公司有关专家到现场指导,以减少设备故障,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
90年代中期TPM被引进中国,国内的许多知名企业如宝钢、鞍钢、青藏铁路工程部、海信、创维等已开展了TPM,但是在活塞环行业引进TPM管理模式,仪征双环是首家。
据仪征双环TPM推进室主任孙斌介绍,TPM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模式,TPM特色是“零”,即零故障、零不良、零灾害。引进TPM有三个目标,即改变设备(现场)、改变员工、提升企业文化。希望员工的观念(按规范做事,即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改善后会使设备保养效果、设备效率、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从不愿意做一些细节小事——到试着做——到带动周围人一起做。
而动员全员阅读《细节决定成败》,则是为了进一步转化员工的观念,使员工更加注重细节,提高产品质量。
TPM的一大组成部分是自主维护,即员工明确“我的设备我来保养,我的设备我来维修,我的区域我来清洁”的理念,鼓励员工找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大小问题,都要进行记录,然后列成清单。鼓励员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提案”,即合理化建议,不管建议采用与否,都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活动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提出了约1.5万条提案,有近20%的提案已被当作技术项目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据了解,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种价值1980元的金属笔,但这种笔使用有很大的局限,金刚石笔芯磨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用了,后来有员工提出“可以回收到厂家修复后再利用”的提案,使一支金属笔能当三次使用,第一次回收后可利用率高达90%以上,第二次回收后还可利用70%以上,现在一支笔可当两支半使用,一支笔可节省3千多元,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提案,却使公司一年至少节省32万元金属笔的成本开支。
类似这样的提案,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重大发明,而是一些改进工装夹具、防止生产设备的“跑冒滴漏”、注重保养润滑、加强清洁清扫等所谓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使仪征双环的设备综合指标,从2002年的38%提升到2004年的58%。孙斌告诉记者:“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引进TPM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提倡从小事做起,促成大的改善,我们的目标是使设备综合指标达到85%。”
“风暴”的背后
当然,动员员工读《细节决定成败》和《没有任何借口》,程德兴自有其更深远的想法。
当记者问程德兴是否赞成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作者)的观点,即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时,程德兴果断地回答:“汪中求只是从侧面上阐发了细节在事情成败上的至关重要性,其实我认为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不是细节,而是决策。”
早在8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很多人提出了当时的流行做法,即把仪征活塞环厂分成若干个分厂,甚至市里有关方面也倾向于这个方法。但程德兴却拍板,不但不搞“分而活之”,还要向外扩张,搞租赁、兼并!1987年前后,先租赁了仪征五一内燃机配件厂,后兼并了仪征螺丝厂。1990年,程德兴再出重拳,兼并了仪征钢铁厂。可以说,这一科学决策,通过这种外延扩大的经营方式,保证了仪征双环的滚滚向前。
目前,从生产规模、产销量、市场覆盖面来看,仪征双环被称为“环老大”当之无愧。但程德兴坦言:“仪征双环仍需不断努力,因为就国内来说,还有一些同行企业在单方面比双环做得好。”
据了解,国内仍有四五家具备与仪征双环抗衡能力的企业,如安庆帝伯格茨活塞环有限公司(简称ATG公司)等。在摩托车配套活塞环方面ATG公司比仪征双环好,但在载重汽车配套活塞环方面仪征双环处于绝对优势。
再者,随着一些民营企业的兴起,仪征双环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保住“环老大”的位置,仪征双环该从哪出招呢?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仪征双环正酝酿着更大的发展,为加快未来的发展,双环人有着自己的想法。面对未来,程德兴总经理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2005年将是仪征双环出击拼搏、迈向新局面的重要一年,据程德兴介绍,“2005年仪征双环主要做好两个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一个是仪征双环与日本活塞环公司(NPR)有新的合资项目,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磨合,双方已经达成合资组建钢环企业的意向,2005年内最终确定新成立的公司名。第二个是与美国亚新科集团(ASIMCO)合资成立的凸轮轴厂已于2005年1月6日正式开工,将在2006年完成。”
通过这两个项目建设,仪征双环将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在国内进一步稳固与轿车的配套,争取占到1/3的国内轿车配套比率;并将一半产品出口到欧洲,特别加强欧洲市场。从而使仪征双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力争产品畅销国内外,5年后销售额达到10亿元。
而掀起这场“读书风暴”,恐怕是仪征双环为了赢得整盘棋而布下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正如程德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的,“要想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单靠扩大生产、提高硬件设备来改善产品质量是不行的,关键在于人。希望通过读这两本书,使员工形成一种理念,即做事从每一个细节入手,遇到困难,不寻找任何借口;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这一理念为准则。”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2004年8月,仪征双环总经理程德兴动员全体员工认真学习《没有任何借口》和《细节决定成败》这两本书,公司统一采购,下发至各科室、车间,并要求员工在学习之余,每个人写几篇学习心得,组织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促进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双环报”(仪征双环的厂报)开辟版面,连载了员工学习这两本书的读后感。员工窦朝举在《细节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写道:“我们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国外同行,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很多人未能在各自岗位上关注细节,未能严格按照过程控制制度规范细节要求展开各项工作,未能去发现和解决需要我们及时改善的细节问题!”
员工杨明则认识到了:只有把日常工作中的小事一件件做对、做好了,才能保证公司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才不会发生临时的“救火”现象,才能保证公司各项重要指标的完成。
“拜读《没有任何借口》,使我受益匪浅。”员工荣仁勇如此感慨,“我们很容易就会问:西点军校能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靠的是什么呢?做事不找任何借口就是最恰当的答案!”
“想做事,找问题;不想做事,找借口”,这句话不但已经成为了仪征双环每个员工的口头禅,而且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这一原则。仪征双环综合管理部部长梅华林告诉记者:“现在,遇到困难就找借口的员工是越来越少了;相反,遇到困难后主动想方设法去解决的员工则越来越多了。”
据了解,目前,仪征双环生产现场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员工比以前明显关注细节。生产现场采用可视化管理,机器转动盘上用红线作了明显的转动方向标志;以前专用油瓶没有任何标志,以致于员工盛油时,常盛得过多或过少,现在则用红线标出盛油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进出密封式生产现场时,员工都会仔细看看门是否已经锁好了,是不是还有一些门缝,以免污染生产现场。
“风暴”起因
在与记者交谈中,程德兴表示,这场“读书风暴”是十分必要的。“工人最主要的工作是生产,不可能读那么多书,只能选择一些有益的书,而这两本书阐述的理念是我们员工亟需的。或许再过一两年,我还会要求员工再复习这两本书。”
他还向记者坦言:“无论知名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松懈,不注意细节,观念上需要转变的员工。这书很符合我的胃口,我更想和员工们一起分享。希望员工通过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或许正是程德兴这样重视员工的文化素养,才使仪征双环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目前,仪征双环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农机厂发展成为汽车行业赫赫有名的“环老大”,产品与大宇重工、潍柴、一汽大柴、锡柴、广西玉柴、上柴等近100家主机厂配套,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覆盖率达80%以上,连续17年产销量勇夺同行魁首且跻身世界十强。
“仪征双环能有今天的成绩,完全靠一种精神在支撑。”从1984年起任厂长,至今已当了约二十年仪征双环当家人的程德兴总经理深有体会,“我们公司发展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得不断前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而一个人,需要用思想来装备。”
作为仪征双环人,需要用什么思想来装备呢?现今最流行的是“创新”,但程德兴并不完全苟同。他认为只需一小部分人去创新,充当火车头,而更多的人应该服从指挥,这正是《没有任何借口》很符合他胃口的一大原因。
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程德兴也是推崇有加,他觉得仪征双环的每一名员工都应领会这书中的精髓。他向记者解释:“我们活塞环行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像计算机等新兴科技,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善,从细节下手。”
据了解,每一个活塞环都要经过40多道工序(有些产品更多),才能完工。但是忽略了某一个工序的某一细节,就会造成不良品。对此,作为高级工程师的程德兴总经理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解释:“生产过程中,如果每个环节都做好,注重每个细节,每一道工序都有一点点的改进,也就是说,每个员工在自己工作范围内尽管只比以前做好一点,哪怕只做好了一点点(程总再三强调),经过40多道工序后,我们产品就会有很大的改进。相反,就算我们生产过程中,废品只占千分之一,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大损失。”
“风暴”与TPM同行?
当今论管理,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似乎是“细节”。在书店浏览财经图书,会发现好多都是谈论精细化管理的书籍,什么《细节决定成败》、《决定成败的49个细节》、《细节是魔鬼》、《细化管理》等等,其中,《细节决定成败》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但仪征双环并不是从推荐员工看《细节决定成败》的那一天起才关注“细节管理”,早在2001年起,仪征双环就到上海等一些地方调研,并于2002年初开始导入TPM管理模式,聘请了上海博正咨询公司有关专家到现场指导,以减少设备故障,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
90年代中期TPM被引进中国,国内的许多知名企业如宝钢、鞍钢、青藏铁路工程部、海信、创维等已开展了TPM,但是在活塞环行业引进TPM管理模式,仪征双环是首家。
据仪征双环TPM推进室主任孙斌介绍,TPM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模式,TPM特色是“零”,即零故障、零不良、零灾害。引进TPM有三个目标,即改变设备(现场)、改变员工、提升企业文化。希望员工的观念(按规范做事,即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改善后会使设备保养效果、设备效率、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从不愿意做一些细节小事——到试着做——到带动周围人一起做。
而动员全员阅读《细节决定成败》,则是为了进一步转化员工的观念,使员工更加注重细节,提高产品质量。
TPM的一大组成部分是自主维护,即员工明确“我的设备我来保养,我的设备我来维修,我的区域我来清洁”的理念,鼓励员工找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大小问题,都要进行记录,然后列成清单。鼓励员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提案”,即合理化建议,不管建议采用与否,都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活动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提出了约1.5万条提案,有近20%的提案已被当作技术项目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据了解,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种价值1980元的金属笔,但这种笔使用有很大的局限,金刚石笔芯磨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用了,后来有员工提出“可以回收到厂家修复后再利用”的提案,使一支金属笔能当三次使用,第一次回收后可利用率高达90%以上,第二次回收后还可利用70%以上,现在一支笔可当两支半使用,一支笔可节省3千多元,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提案,却使公司一年至少节省32万元金属笔的成本开支。
类似这样的提案,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重大发明,而是一些改进工装夹具、防止生产设备的“跑冒滴漏”、注重保养润滑、加强清洁清扫等所谓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使仪征双环的设备综合指标,从2002年的38%提升到2004年的58%。孙斌告诉记者:“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引进TPM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提倡从小事做起,促成大的改善,我们的目标是使设备综合指标达到85%。”
“风暴”的背后
当然,动员员工读《细节决定成败》和《没有任何借口》,程德兴自有其更深远的想法。
当记者问程德兴是否赞成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作者)的观点,即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时,程德兴果断地回答:“汪中求只是从侧面上阐发了细节在事情成败上的至关重要性,其实我认为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不是细节,而是决策。”
早在8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很多人提出了当时的流行做法,即把仪征活塞环厂分成若干个分厂,甚至市里有关方面也倾向于这个方法。但程德兴却拍板,不但不搞“分而活之”,还要向外扩张,搞租赁、兼并!1987年前后,先租赁了仪征五一内燃机配件厂,后兼并了仪征螺丝厂。1990年,程德兴再出重拳,兼并了仪征钢铁厂。可以说,这一科学决策,通过这种外延扩大的经营方式,保证了仪征双环的滚滚向前。
目前,从生产规模、产销量、市场覆盖面来看,仪征双环被称为“环老大”当之无愧。但程德兴坦言:“仪征双环仍需不断努力,因为就国内来说,还有一些同行企业在单方面比双环做得好。”
据了解,国内仍有四五家具备与仪征双环抗衡能力的企业,如安庆帝伯格茨活塞环有限公司(简称ATG公司)等。在摩托车配套活塞环方面ATG公司比仪征双环好,但在载重汽车配套活塞环方面仪征双环处于绝对优势。
再者,随着一些民营企业的兴起,仪征双环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保住“环老大”的位置,仪征双环该从哪出招呢?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仪征双环正酝酿着更大的发展,为加快未来的发展,双环人有着自己的想法。面对未来,程德兴总经理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2005年将是仪征双环出击拼搏、迈向新局面的重要一年,据程德兴介绍,“2005年仪征双环主要做好两个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一个是仪征双环与日本活塞环公司(NPR)有新的合资项目,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磨合,双方已经达成合资组建钢环企业的意向,2005年内最终确定新成立的公司名。第二个是与美国亚新科集团(ASIMCO)合资成立的凸轮轴厂已于2005年1月6日正式开工,将在2006年完成。”
通过这两个项目建设,仪征双环将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在国内进一步稳固与轿车的配套,争取占到1/3的国内轿车配套比率;并将一半产品出口到欧洲,特别加强欧洲市场。从而使仪征双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力争产品畅销国内外,5年后销售额达到10亿元。
而掀起这场“读书风暴”,恐怕是仪征双环为了赢得整盘棋而布下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正如程德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的,“要想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单靠扩大生产、提高硬件设备来改善产品质量是不行的,关键在于人。希望通过读这两本书,使员工形成一种理念,即做事从每一个细节入手,遇到困难,不寻找任何借口;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这一理念为准则。”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