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来源/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阅读次数:次
规范的悖论
我听过这样一件事:一家公司雇了一个阿姨打扫办公大搂前的卫生,公司规定了打扫卫生的简单程序:先洒水,再扫地,洒水的目的是防止因扫地引起的灰尘。这个阿姨就按着这个程序执行。有一天,天下小雨,可是这位阿姨在扫地之前,仍然按着规定的程序:先洒水,再扫地。进进出出大搂的许多人看着这位阿姨的行为,都感到有些奇怪。第二天,雨下得更大了,办公楼前已经被大雨淋得湿透了,可是这位阿姨仍然按着打扫卫生的程序:先洒水,再扫地。这次进进出出的人们感到这位阿姨实在是太愚蠢了。
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问这位阿姨:今天下这么大的雨,你还有必要洒水吗?
这位阿姨回答:操作规程里要求必要有洒水,一定要按规程办。
这个人反驳:就不能变通下吗?白搭功夫!
可是阿姨却正色说:新的建议报告已经呈交到行政主管,但是新的操作规程没出来之前,必须按原来的规程办,所以扫地前必须洒水。
在这个故事中,大家不由得赞叹这位阿姨做事的严谨和规范,也被很多人当作案例,用来强调执行力的重要性,用来说明工作必须规范化。
前段时间,我在电视上看了另外一则报道:
南京环卫局的环卫工人,每天从早上四点钟开始用洒水车在街道上洒水,然后开始进行街道的清扫。2009年12月30日这天,南京环卫局的员工仍然按着这个工作程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凌晨4点开展洒水。却不想,这一天早上,南京的气温降到了零下8度。可想而知,当洒水车把水洒到街道上之后,没有多久,地面就结了薄薄的一层冰冰,一早出行的车辆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便接二连三的撞在了一起,市区交通一片混乱……
也许这次,我们无法赞叹这些环卫工人在执行上的严格规范了。
同样是严格执行制度,同样是员工按规矩办事,一个做为一个经典案例,得到管理大师的赞叹,另一个却给工作带来不便,甚至是制造了麻烦。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呢?
我们再细看两个案例,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案例其实谈得是员工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但其实,这两个案例都隐藏了一个关键的群体:制度的制订者。在第一个案例中,那位阿姨曾说道:新的建议报告已经呈交到行政主管,但是新的操作规范没有出来之前,必须按原来的规程办。这个阿姨的话实际上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制度的制订与变更是管理者的职责。也就是说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是管理者的职责。
一个公司的制度,对于员工强调的是规范地执行,对于管理者强调的是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任何制度的制订都有一定的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公司的目标与要求,也包括工作的环境与条件。当这个背景变化了,制度也应该相应变化,否则制度的可操作性就会降低。一旦制度的可操作性降低,这种执行的压力就会传递到员工面前。这时,你是需要员工规范但有些愚蠢地执行呢?还是灵活但有些取巧地执行呢?那么执行的后果又由谁来承担呢?
后记:这两个故事,不仅是用来引导员工,更是用来启发管理者思维的:管理者在制订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制度的可执行性,制度在应用过程中,也要经常去观察制度执行的环境与条件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一旦有变动,管理者就要及时调整制度。
当然,我们可引导员工及时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反馈回来,就象那位清洁工阿姨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我听过这样一件事:一家公司雇了一个阿姨打扫办公大搂前的卫生,公司规定了打扫卫生的简单程序:先洒水,再扫地,洒水的目的是防止因扫地引起的灰尘。这个阿姨就按着这个程序执行。有一天,天下小雨,可是这位阿姨在扫地之前,仍然按着规定的程序:先洒水,再扫地。进进出出大搂的许多人看着这位阿姨的行为,都感到有些奇怪。第二天,雨下得更大了,办公楼前已经被大雨淋得湿透了,可是这位阿姨仍然按着打扫卫生的程序:先洒水,再扫地。这次进进出出的人们感到这位阿姨实在是太愚蠢了。
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问这位阿姨:今天下这么大的雨,你还有必要洒水吗?
这位阿姨回答:操作规程里要求必要有洒水,一定要按规程办。
这个人反驳:就不能变通下吗?白搭功夫!
可是阿姨却正色说:新的建议报告已经呈交到行政主管,但是新的操作规程没出来之前,必须按原来的规程办,所以扫地前必须洒水。
在这个故事中,大家不由得赞叹这位阿姨做事的严谨和规范,也被很多人当作案例,用来强调执行力的重要性,用来说明工作必须规范化。
前段时间,我在电视上看了另外一则报道:
南京环卫局的环卫工人,每天从早上四点钟开始用洒水车在街道上洒水,然后开始进行街道的清扫。2009年12月30日这天,南京环卫局的员工仍然按着这个工作程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凌晨4点开展洒水。却不想,这一天早上,南京的气温降到了零下8度。可想而知,当洒水车把水洒到街道上之后,没有多久,地面就结了薄薄的一层冰冰,一早出行的车辆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便接二连三的撞在了一起,市区交通一片混乱……
也许这次,我们无法赞叹这些环卫工人在执行上的严格规范了。
同样是严格执行制度,同样是员工按规矩办事,一个做为一个经典案例,得到管理大师的赞叹,另一个却给工作带来不便,甚至是制造了麻烦。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呢?
我们再细看两个案例,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案例其实谈得是员工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但其实,这两个案例都隐藏了一个关键的群体:制度的制订者。在第一个案例中,那位阿姨曾说道:新的建议报告已经呈交到行政主管,但是新的操作规范没有出来之前,必须按原来的规程办。这个阿姨的话实际上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制度的制订与变更是管理者的职责。也就是说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是管理者的职责。
一个公司的制度,对于员工强调的是规范地执行,对于管理者强调的是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任何制度的制订都有一定的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公司的目标与要求,也包括工作的环境与条件。当这个背景变化了,制度也应该相应变化,否则制度的可操作性就会降低。一旦制度的可操作性降低,这种执行的压力就会传递到员工面前。这时,你是需要员工规范但有些愚蠢地执行呢?还是灵活但有些取巧地执行呢?那么执行的后果又由谁来承担呢?
后记:这两个故事,不仅是用来引导员工,更是用来启发管理者思维的:管理者在制订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制度的可执行性,制度在应用过程中,也要经常去观察制度执行的环境与条件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一旦有变动,管理者就要及时调整制度。
当然,我们可引导员工及时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反馈回来,就象那位清洁工阿姨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暂 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