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不同点
来源/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4日 阅读次数:次
1、管理思想上的不同点
(1)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一种风险管理,即面对生产中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设备与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适当的库存是用以缓冲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避免风险和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与优化是基于外界风险而固有的(从统计资料获得),它追求物流子系统的最优化。
精益生产方式则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出发点是整个生产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看作外界的必然条件,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
3)业务控制观的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负效应。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质量观的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通常,在保证生产连续的基础上,通过对检验成本与质量次品所造成的浪费之间的权衡,来优化质量检测控制点。
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异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
5)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
2、精益生产管理方法上的特点
(1)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
--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下道向上道工序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
--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韧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退工序供应的准时化)。
--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2)全面质量管理
--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
--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在每一道工序进行时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
--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
3)团队工作法(Teamwork)
--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
--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
--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的顺利进行。
--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这与日本独特的人事制度关系较大)
--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
--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4)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
--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
--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
--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利用现代CIM(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1)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一种风险管理,即面对生产中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设备与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适当的库存是用以缓冲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避免风险和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与优化是基于外界风险而固有的(从统计资料获得),它追求物流子系统的最优化。
精益生产方式则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出发点是整个生产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看作外界的必然条件,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
3)业务控制观的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负效应。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质量观的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通常,在保证生产连续的基础上,通过对检验成本与质量次品所造成的浪费之间的权衡,来优化质量检测控制点。
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异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
5)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
2、精益生产管理方法上的特点
(1)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
--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下道向上道工序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
--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韧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退工序供应的准时化)。
--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2)全面质量管理
--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
--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在每一道工序进行时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
--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
3)团队工作法(Teamwork)
--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
--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
--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的顺利进行。
--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这与日本独特的人事制度关系较大)
--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
--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4)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
--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
--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
--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利用现代CIM(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