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的奇迹
来源/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3日 阅读次数:次
精益生产(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机动车辆计划(InternaitonalMotorVehicleProgram,简称IMVP)”首先在《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生产的传奇》一书中提出来的。精益生产其实指的也是丰田生产方式,只是后者主要侧重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倡导和将其归纳为精益生产方式,并进一步系统地与世界各国汽车制造方式及其效率等指标进行详细地研究与比较,使人们对丰田生产方式与以福特和以斯隆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起源、联系与区别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精益生产的原则包括:团队作业;交流;有效利用资源和消除浪费;不断改进或改善。
与大批量生产相比,精益生产需要:二分之一劳动力;二分之一占地面积;二分之一投资;二分之一工程时间;二分之一新产品开发时间。
其实,精益生产(LP)与MP(大批量制造)之间最惊人的区别还在于它们各自的最终目标。MP的奉行者往往给自己制订了有限的目标,即什么样是足够好。这些足够好的目标细化为:可接受的次废品数量,最高可接受的库存量以及相当狭窄范围的产品品种。他们认为,要做得比以上更好,则要么会使代价过高,要么超过人的本能。
而精益生产(LP)的奉行者则将他们的目标明确规定为尽善尽美:不断减少的成本,零次废品率,零库存,以及无终止的产品品种类型。当然,还没有一个精益生产者已经达到了这个理想境界,也许永远没有谁能达到,但是他们不停顿地向这个理想境界迈进,并不断地产生惊人的效果。
(一)CP,MP的起落与精益生产(LP)的发展
全球制造业经历了从手工制造(CraftProduction,简称CP)到大批量制造(MassProduction,简称MP),最后又回到近乎CP的精益生产(LP)。尽管精益生产(LP)在生产批量、产品规格和满足不同顾客需要上很像CP,但它们的生产方式、管理手段、生产技术却不可日同而语。
1.汽车的小批量手工制作
现代制造业起源于单件小批量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小批量手工制作历史上也曾有过它们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手艺人受到重视,公司可完全按照顾客的要求设计和生产,那些工人也因为有高超的手艺而感到自豪。但CP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单件制作成本高,且不能随批量增加而降低成本,这意味着他们的产品只能成为富人的玩物,而不能走向大众、走向普及。另外,由于每一部车严格来讲都是一部样机,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很难保证。正如现在研制和生产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一样,尽管采用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充足的资金,失败率还是很高,且很难预测。虽然时至今日,还有些手工业作坊或与其类似生产方式的工厂,专门生产特种车型,但这些还没有向MP转变的厂家,现在是很力不从心,显然它们不可能不经过MP而直接从CP向精益生产(LP)转变,这些CP不仅受到来自NV的挑战,也更受到更危险的精益生产(LP)的挑战,看来如果这些CP厂不能过渡到精益生产(LP),迟早会关门。
2.汽车大批量生产的起落
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亨利·福特由肉类食品工业屠宰系统诱发产生大规模、大批量流水作业线组装汽车的思想,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完善,终于创立了“大量生产方式”(MP)。
福特最初的成功主要来自两方面的技术。第一他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推广制造过程中采用价格昂贵的专用设备和统一量具,以取得绝对的互换性。这样虽然使加工生产成本相对提高,但它给装配带来的简单性和由此而带来的费用的极大降低却远远超过了前者的增加。第二机床及刀具业的发展使其能加工更坚硬的金属,从而解决了以前使用较软的金属而造成的翘曲问题,使从前互换性和一致性无法实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总起来讲,互换性、简单性或易于装配使福特具有远远优于其竞争对手的优势。其中最明显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可以完全把以前由较高技艺的装配工才能完成的活动由一般工人就能完成,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这是MP对CP的一次革命。
到1913年,福特又进行MP史上的又一创举—移动式的装配流水线。而这以前是车不动,工人移动。这一创举不但减少了由工人移动造成的时间损失,而且使每个工人不易疲劳,更易集中精力。生产率大大提高。
福特对于MP的最大贡献主要在于工厂内部,而完善MP的另一位巨匠阿尔福雷德·斯隆的主要贡献则在于对多子公司的组织管理与市场营销。
20世纪20年代初,阿尔福雷德·斯隆进人通用汽车公司(GenerdMotorsCorporation,简称GM),GM是由多家汽车制造公司组成的多子公司,当时各汽车公司的各自独立性均很强,但每家公司单独都无法与福特公司抗衡。斯隆很快就认识到,通用汽车公司如果要在大量生产方式方面取得成就,并挤掉福特公司的领先地位,必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必须由专业人员来管理这些庞大的企业;其二是必须对福特的基本产品加以推敲,对内部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使之能适应每个人的财力和每个人的目的。
为解决管理问题,斯隆创立了分散的分部,这些分部由一个规模较小的公司总部加以管理,实施所谓分权式管理模式。GM赋予各子公司以足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的活力。
斯隆对MP的第二贡献是对GM内部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斯隆把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按照售价,从豪华到最经济型分为五个不同档次车型系列,以满足美国社会和其它进口国用户的各种层次的需求,可以说是能满足一个人从开始走上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或百万富翁各个阶段的要求。
斯隆使福特所创造的体制趋于完善,使大量生产方式变得成熟。最终,他使通用汽车公司超过了福特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尽管斯隆对MP的完善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生产线上,他没有能够对福特所发明的以互换性及高度劳动分工简化为基础的流水线作丝毫改进,相反,情形却在恶化。由于劳动高度分工和简化,重复的动作使工人失去乐趣和自豪感,因此工人的流动和更换频繁。另一方面,汽车市场比国民经济似乎具有更严重的周期性波动,这些造成各大公司在市场形势好时拼命增员,而一旦市场不好,生产过剩,产品积压时,则立刻减员,这就造成失业工人的极度不满。
将福特的生产线和各种技术与斯隆的市场营销与多子公司管理技术和严密的过分细致的行业工会三者结合起来,则形成了MP的最终和最高形式。1955年是MP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3.MP来自精益生产(LP)的压力
正当西方继续享受大量生产方式带来的优势时,日本人已经悄悄和不自觉地开始酝酿了制造史上的又一次革命,这就是前面所述及的丰田生产方式,也即精益生产(LP)的核心。丰田生产方式的成功,不仅限于日本的汽车制造业,随后也慢慢应用到了除汽车以外的其它各行各业。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小汽车、家用电器(计算器、照相机、摄像机等)和工业用机电产品(如数控系统、机器人、可编程控制器等)走向美国和西方发展国家市场时,人们才开始有了紧张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先是惊奇、气愤,后来是好奇,然后才决定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和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精益生产的原则包括:团队作业;交流;有效利用资源和消除浪费;不断改进或改善。
与大批量生产相比,精益生产需要:二分之一劳动力;二分之一占地面积;二分之一投资;二分之一工程时间;二分之一新产品开发时间。
其实,精益生产(LP)与MP(大批量制造)之间最惊人的区别还在于它们各自的最终目标。MP的奉行者往往给自己制订了有限的目标,即什么样是足够好。这些足够好的目标细化为:可接受的次废品数量,最高可接受的库存量以及相当狭窄范围的产品品种。他们认为,要做得比以上更好,则要么会使代价过高,要么超过人的本能。
而精益生产(LP)的奉行者则将他们的目标明确规定为尽善尽美:不断减少的成本,零次废品率,零库存,以及无终止的产品品种类型。当然,还没有一个精益生产者已经达到了这个理想境界,也许永远没有谁能达到,但是他们不停顿地向这个理想境界迈进,并不断地产生惊人的效果。
(一)CP,MP的起落与精益生产(LP)的发展
全球制造业经历了从手工制造(CraftProduction,简称CP)到大批量制造(MassProduction,简称MP),最后又回到近乎CP的精益生产(LP)。尽管精益生产(LP)在生产批量、产品规格和满足不同顾客需要上很像CP,但它们的生产方式、管理手段、生产技术却不可日同而语。
1.汽车的小批量手工制作
现代制造业起源于单件小批量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小批量手工制作历史上也曾有过它们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手艺人受到重视,公司可完全按照顾客的要求设计和生产,那些工人也因为有高超的手艺而感到自豪。但CP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单件制作成本高,且不能随批量增加而降低成本,这意味着他们的产品只能成为富人的玩物,而不能走向大众、走向普及。另外,由于每一部车严格来讲都是一部样机,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很难保证。正如现在研制和生产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一样,尽管采用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充足的资金,失败率还是很高,且很难预测。虽然时至今日,还有些手工业作坊或与其类似生产方式的工厂,专门生产特种车型,但这些还没有向MP转变的厂家,现在是很力不从心,显然它们不可能不经过MP而直接从CP向精益生产(LP)转变,这些CP不仅受到来自NV的挑战,也更受到更危险的精益生产(LP)的挑战,看来如果这些CP厂不能过渡到精益生产(LP),迟早会关门。
2.汽车大批量生产的起落
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亨利·福特由肉类食品工业屠宰系统诱发产生大规模、大批量流水作业线组装汽车的思想,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完善,终于创立了“大量生产方式”(MP)。
福特最初的成功主要来自两方面的技术。第一他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推广制造过程中采用价格昂贵的专用设备和统一量具,以取得绝对的互换性。这样虽然使加工生产成本相对提高,但它给装配带来的简单性和由此而带来的费用的极大降低却远远超过了前者的增加。第二机床及刀具业的发展使其能加工更坚硬的金属,从而解决了以前使用较软的金属而造成的翘曲问题,使从前互换性和一致性无法实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总起来讲,互换性、简单性或易于装配使福特具有远远优于其竞争对手的优势。其中最明显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可以完全把以前由较高技艺的装配工才能完成的活动由一般工人就能完成,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这是MP对CP的一次革命。
到1913年,福特又进行MP史上的又一创举—移动式的装配流水线。而这以前是车不动,工人移动。这一创举不但减少了由工人移动造成的时间损失,而且使每个工人不易疲劳,更易集中精力。生产率大大提高。
福特对于MP的最大贡献主要在于工厂内部,而完善MP的另一位巨匠阿尔福雷德·斯隆的主要贡献则在于对多子公司的组织管理与市场营销。
20世纪20年代初,阿尔福雷德·斯隆进人通用汽车公司(GenerdMotorsCorporation,简称GM),GM是由多家汽车制造公司组成的多子公司,当时各汽车公司的各自独立性均很强,但每家公司单独都无法与福特公司抗衡。斯隆很快就认识到,通用汽车公司如果要在大量生产方式方面取得成就,并挤掉福特公司的领先地位,必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必须由专业人员来管理这些庞大的企业;其二是必须对福特的基本产品加以推敲,对内部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使之能适应每个人的财力和每个人的目的。
为解决管理问题,斯隆创立了分散的分部,这些分部由一个规模较小的公司总部加以管理,实施所谓分权式管理模式。GM赋予各子公司以足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的活力。
斯隆对MP的第二贡献是对GM内部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斯隆把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按照售价,从豪华到最经济型分为五个不同档次车型系列,以满足美国社会和其它进口国用户的各种层次的需求,可以说是能满足一个人从开始走上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或百万富翁各个阶段的要求。
斯隆使福特所创造的体制趋于完善,使大量生产方式变得成熟。最终,他使通用汽车公司超过了福特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尽管斯隆对MP的完善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生产线上,他没有能够对福特所发明的以互换性及高度劳动分工简化为基础的流水线作丝毫改进,相反,情形却在恶化。由于劳动高度分工和简化,重复的动作使工人失去乐趣和自豪感,因此工人的流动和更换频繁。另一方面,汽车市场比国民经济似乎具有更严重的周期性波动,这些造成各大公司在市场形势好时拼命增员,而一旦市场不好,生产过剩,产品积压时,则立刻减员,这就造成失业工人的极度不满。
将福特的生产线和各种技术与斯隆的市场营销与多子公司管理技术和严密的过分细致的行业工会三者结合起来,则形成了MP的最终和最高形式。1955年是MP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3.MP来自精益生产(LP)的压力
正当西方继续享受大量生产方式带来的优势时,日本人已经悄悄和不自觉地开始酝酿了制造史上的又一次革命,这就是前面所述及的丰田生产方式,也即精益生产(LP)的核心。丰田生产方式的成功,不仅限于日本的汽车制造业,随后也慢慢应用到了除汽车以外的其它各行各业。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小汽车、家用电器(计算器、照相机、摄像机等)和工业用机电产品(如数控系统、机器人、可编程控制器等)走向美国和西方发展国家市场时,人们才开始有了紧张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先是惊奇、气愤,后来是好奇,然后才决定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和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